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创建的辉煌伟业,当年参与这项工程的军民多达数十万人,巨大成功背后是他们每一个人的无私奉献和奋勇拼搏。60多年岁月峥嵘,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不世之功被载入史册,传唱至今。而众多为国铸盾的军人、工人、农民、基层科研工作者等“无名英雄”们几十年奋战在戈壁大漠,以身许国、历经生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传森就是这些“无名英雄”中的一员,他们的事绩虽已渐渐湮没在历史洪流中,但同样绽放出“两弹一星”精神的耀眼光华。
文 | 北京 魏新玲 邵永灵
驾机穿越蘑菇云的李传森

李传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鲜为人知的是,爆炸后有6名空军机组人员驾机穿越蘑菇云取样。当年取样的飞机如今静静停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而作为取样飞机副驾驶的李传森却保守了这个秘密40多年。
原子弹爆炸后,地面有几十种手段收集样品,但只有派飞机直接进入蘑菇云取样,才能获得评价和分析爆炸效果的第一手资料。蘑菇云空中人工取样在我国是第一次,在国外也没有先例,危险性极大。它要求机组人员既要有敢闯火海、不惧核辐射的献身精神,又要有高超的驾驶技术。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都很过硬的李传森被挑选担任副驾驶员,他和战友们驾机3次穿越蘑菇云,采集到了非常珍贵的核爆数据。
研究显示,原子弹爆炸后30分钟、在蘑菇云形成的7,000米高空是空中取样的最好时机。蘑菇云没完全形成时取样,气浪涡流和强大的冲击会损坏飞机,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蘑菇云开始扩散时取样,会达不到需要收集的剂量。
穿越蘑菇云头一天,机组6人将党费交齐,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机长郭洪礼代表机组宣誓:“只要飞机螺旋桨在转,人还有一口气,就要坚决完成任务!”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历史性的时刻到了!只见一道强光闪过,地面升腾起一个大火球,渐渐地火球与冲起的尘柱连为一体翻滚直上,形成了极为壮观的蘑菇云。李传森和战友们按照既定时间迎著灰白的闪光和热浪径直接近翻腾的蘑菇云。强大的气浪涡流冲击著飞机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驾驶非常吃力。机长和李传森极力保持著飞机的平稳,选准穿越角度切入云中。周围的一切都模糊了,大家眼中是黑中泛红的浓烟,身上是巨浪般的撞击。穿越蘑菇云的时间只有5秒钟,飞出云层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可就在这时候,机舱监测的防化兵大声报告:“仪器上的红灯未亮,收集剂量不够。”剂量不够说明没完成任务,当时大家光想著完成任务,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机长和李传森交换了一下眼色,将飞机压了坡度后左转,迅速做好第二次冲锋的准备。在7,000米高空上,6名机组人员前后3次飞越蘑菇云,机身完全暴露于白灰色的放射性尘埃中。完成取样任务后,飞机安全降落在吐鲁番机场。机组成员走下飞机,立即脱下防毒面罩和衣物进行冲洗消毒。整个飞机污染严重,化学部队一测,仪器一下子就顶满格!
第二天,全体机组人员被送往医院检查疗养,住进医院后李传森等6人开始掉头发。10多天后机组人员的头发就掉光了,吃了3个月的药,后来长出来的头发全都是白的。
飞机穿越蘑菇云捕捉到的放射尘埃成为中国核武研究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科技人员得以正确评估首次核试验成果,并为以后核试验积累可靠的数据,李传森所在机组因此荣获“集体一等功”。
此后漫长岁月里,蘑菇云改变了李传森的身体和家庭,却不能改变他的意志和忠心。李传森患上血管瘤及股骨头坏死等病症,先后6次住进医院接受开刀手术。由于原子弹爆炸任务的特殊性,李传森始终没让家里人知道。直到本世纪初国家解密后,李传森才拿出深藏40多年的一等功证书,妻子、女儿才知道当年新闻里穿越蘑菇云的英雄飞行员是自己的丈夫、父亲。
(作者分别系火箭军某部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本文摘录于《紫荆》杂志2020年11月号
编辑:哈元源、邸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