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伟大奇迹,以四十年的时间将一个1978年人均GDP只有156.4美元的贫困国家,发展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既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又是对外开放的引领者。历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深圳人均GDP已从1979年的263.5美元发展到2019年的29,455美元,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的成功发展源于多方面的创新,关键是成功实现了从制度创新向技术创新的成功转型。
文|北京 李建伟
深圳著力推动从加工贸易、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型发展
回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早期的成功发展起始于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势。从1979年创建蛇口工业区开始,深圳开启了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工程招标制及企业股份制等制度创新,以加工贸易为主创建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深圳迅速发展为全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城市,到200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额已达1,123.4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3.8%,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出口贸易额中位居首位。深圳的GDP规模和人均GDP也从1979年的1.96亿元人民币和606元人民币,增长至2003年的3,585.7亿元人民币和47,029元人民币,分别增长了1,829.5倍和77.6倍。
深圳人才公园是全国首个以“人才”为名的主题公园,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相连,毗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腾讯、华润等众多上市企业的总部在这里汇聚,吸引了几十万高科技人才投资兴业。图为深圳人才公园
任何经济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需求不足的制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才会获取新的需求与增长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受全球需求规模有限、中国劳动成本与土地成本上涨等因素制约,发展空间日渐收缩。深圳作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先导典型,比其他城市更早地意识到了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局限性及其受到的冲击,其经济增速从1980年到1995年年均37%的超高速增长急剧回落到1996年到2003年的16%,2003年以后进入持续回落状态。面对转型发展的压力,深圳市委于2001年推出了《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著力推动从加工贸易、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型发展。这一战略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为重点,通过建立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机制、改革技术创新活动投入机制、发展创业资本市场、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深化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机制和用人制度改革、培育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营造有利科技创业的综合环境等一系列制度创新,著力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和自主科技创新是深圳经济强劲增长的核心动力
在自主创新战略驱动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07年的1,736家增加到2018年的14,1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从2007年的9,673亿元(人民币,下同)提高到2018年的26,91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列居第二位。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科研活动人员从2007年的18.4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63.1万人,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从2007年的90.63亿元扩大到2018年的1,378.9亿元。深圳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专利授权数量从2000年的2,401件增加到2019年的166,609件,《专利合作条约》﹙以下简称PCT﹚专利申请量从2004年的331件提高到2017年的20,457件、2019年的17,459件,2004年到2019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43,648件,占同期全国PCT专利申请量的40.33%,连续16年位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2019年深圳每亿元GDP产出的专利授权量为6.19件,每平方公里拥有的专利授权量为83.4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3.04件,均居全国第一位。深圳已从开放初期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特区转型发展为自主创新驱动的高科技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龙头城市。
不断的制度创新和自主科技创新是2003年以后深圳经济依然强劲增长的核心动力,2003年到2019年深圳经济增速比全国平均经济增速高出28%。但与全国经济进入重大转型发展阶段一样,2008年以后深圳经济也进入了增速不断下降的转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速从2008年的10.7%下降到2019年的6.7%。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深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日渐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深圳居民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从2009年的8.12倍下降到2018年的7.31倍,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持续扩大,从2009年的6.7万元扩大到2018年的8.2万元。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深圳在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等方面的投入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教育学位供求缺口大,三甲医院等高质量医疗资源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不均衡问题突出。三是房价高企弱化城市竞争力。2019年深圳住宅销售价格为55,769元/平米,高居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首位,过高的房价推高了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用地价格,成为抑制居民消费、推升企业营业成本、降低深圳人才吸引力、弱化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四是外部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美国为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无端打压,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首当其冲。技术创新是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关键,无论美国大选之后是何种政治格局,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都会长期持续,深圳在技术创新发展方面面临的外部非市场因素冲击将呈常态化。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引进香港大学现代化管理模式建立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汇聚了来自内地、香港及海外的优秀医疗人才,是深港医疗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图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新使命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自主创新发展的典范,新时代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新使命,要求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到本世纪中叶将深圳建设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践行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破解深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制度创新依然是根本保障,自主科技创新仍将是核心驱动力,深圳需要通过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通过进一步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繁荣昌盛的现代城市文明;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构建和谐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新格局;通过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
编辑:李博扬、哈元源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伟大奇迹,以四十年的时间将一个1978年人均GDP只有156.4美元的贫困国家,发展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既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又是对外开放的引领者。历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深圳人均GDP已从1979年的263.5美元发展到2019年的29,455美元,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的成功发展源于多方面的创新,关键是成功实现了从制度创新向技术创新的成功转型。
文|北京 李建伟
深圳著力推动从加工贸易、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型发展
回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早期的成功发展起始于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势。从1979年创建蛇口工业区开始,深圳开启了全新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工程招标制及企业股份制等制度创新,以加工贸易为主创建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深圳迅速发展为全国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城市,到200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额已达1,123.4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3.8%,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出口贸易额中位居首位。深圳的GDP规模和人均GDP也从1979年的1.96亿元人民币和606元人民币,增长至2003年的3,585.7亿元人民币和47,029元人民币,分别增长了1,829.5倍和77.6倍。
深圳人才公园是全国首个以“人才”为名的主题公园,与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相连,毗邻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腾讯、华润等众多上市企业的总部在这里汇聚,吸引了几十万高科技人才投资兴业。图为深圳人才公园
任何经济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需求不足的制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才会获取新的需求与增长空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推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受全球需求规模有限、中国劳动成本与土地成本上涨等因素制约,发展空间日渐收缩。深圳作为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先导典型,比其他城市更早地意识到了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局限性及其受到的冲击,其经济增速从1980年到1995年年均37%的超高速增长急剧回落到1996年到2003年的16%,2003年以后进入持续回落状态。面对转型发展的压力,深圳市委于2001年推出了《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著力推动从加工贸易、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的转型发展。这一战略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为重点,通过建立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扩散机制、改革技术创新活动投入机制、发展创业资本市场、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深化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机制和用人制度改革、培育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营造有利科技创业的综合环境等一系列制度创新,著力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和自主科技创新是深圳经济强劲增长的核心动力
在自主创新战略驱动下,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07年的1,736家增加到2018年的14,1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从2007年的9,673亿元(人民币,下同)提高到2018年的26,912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仅次于北京列居第二位。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企业科研活动人员从2007年的18.4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63.1万人,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从2007年的90.63亿元扩大到2018年的1,378.9亿元。深圳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专利授权数量从2000年的2,401件增加到2019年的166,609件,《专利合作条约》﹙以下简称PCT﹚专利申请量从2004年的331件提高到2017年的20,457件、2019年的17,459件,2004年到2019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43,648件,占同期全国PCT专利申请量的40.33%,连续16年位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2019年深圳每亿元GDP产出的专利授权量为6.19件,每平方公里拥有的专利授权量为83.4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3.04件,均居全国第一位。深圳已从开放初期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特区转型发展为自主创新驱动的高科技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龙头城市。
不断的制度创新和自主科技创新是2003年以后深圳经济依然强劲增长的核心动力,2003年到2019年深圳经济增速比全国平均经济增速高出28%。但与全国经济进入重大转型发展阶段一样,2008年以后深圳经济也进入了增速不断下降的转型发展阶段,经济增速从2008年的10.7%下降到2019年的6.7%。在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深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也日渐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深圳居民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从2009年的8.12倍下降到2018年的7.31倍,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持续扩大,从2009年的6.7万元扩大到2018年的8.2万元。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深圳在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等方面的投入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础教育学位供求缺口大,三甲医院等高质量医疗资源远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不均衡问题突出。三是房价高企弱化城市竞争力。2019年深圳住宅销售价格为55,769元/平米,高居全国31个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首位,过高的房价推高了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用地价格,成为抑制居民消费、推升企业营业成本、降低深圳人才吸引力、弱化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四是外部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美国为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无端打压,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心首当其冲。技术创新是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关键,无论美国大选之后是何种政治格局,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都会长期持续,深圳在技术创新发展方面面临的外部非市场因素冲击将呈常态化。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引进香港大学现代化管理模式建立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汇聚了来自内地、香港及海外的优秀医疗人才,是深港医疗合作的一个成功案例。图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新使命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自主创新发展的典范,新时代中央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新使命,要求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到本世纪中叶将深圳建设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践行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破解深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制度创新依然是根本保障,自主科技创新仍将是核心驱动力,深圳需要通过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通过进一步弘扬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繁荣昌盛的现代城市文明;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构建和谐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新格局;通过深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完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
编辑:李博扬、哈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