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有不少双城故事,但香港和深圳这两座城市的关系是独一无二的,且历久常新。我很高兴能在过去十多年,亲身见证和参与了这双城故事的发展;展望未来,我相信两地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2018 年 11 月 10 日,林郑月娥率领庆祝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访问团到访深圳。图为林郑月娥(前排右二)、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前排右一)、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前排右三)等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 40周年展览”
我在10月14日率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代表团出席了在深圳举行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深圳过去四十年取得的成就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我们对深圳的成功表示衷心祝贺。香港在深圳四十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是贡献者,也是受惠者。香港在国家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中一直担当独特而关键的角色,而毗邻的深圳更是香港企业和个人尽展所长的主要舞台。有见及此,我在2018年11月获邀率团到北京出席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活动,就安排了代表团先到深圳访问,并在深圳前海展示厅听取深圳市领导介绍前海的未来规划。前海片区过去几年按习近平主席的要求,“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汇聚大量香港企业、创新产业和青年创业项目,造就了另一个深港合作的成功例子。香港和深圳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下的合作是与时并进的:八十年代以港商把制造业转移到深圳为主,解决了香港土地和人力成本高的不利全球竞争因素;其后是香港的金融及专业服务为深圳企业提供“引进来”、“走出去”的连系平台。无论在哪一个阶段的合作,都是一种互补不足、互惠共赢的良性协同关系。

2017 年 8 月 31 日,林郑月娥(左)与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右)在深圳前海紫荆园一同植树我认为支持港深紧密合作、共享成果的最重要基础是“一国两制”的体制优势。香港保留了固有的特色和制度,如法律制度、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国际连系和资金自由流动等;自回归以来,在中央支持下,发展成今日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此外,港商早着先机、灵活变通,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活动。今日,累计在深圳的港资企业有约八万家,占总体深圳市外商投资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外资总额来计算则接近八成,足证两地紧密的关系。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香港和深圳在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及可持续竞争力排名榜中,高踞全国头两位;与此同时,香港与深圳又各具比较优势。以创科发展为例,香港拥有多年来累积的国际连系、有顶尖的大学及基础科研能力,而深圳擅于将科研成果作商业转化;成功转化科研成果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企业上市集资的首选平台之一,又可以为有关企业进行融资,把海外投资者“引进来”,协助企业“走出去”。香港和深圳共同合作,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动力。在10月11日发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实施方案》﹚中,对深圳进一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包括推动更高水平港深合作,而习近平主席在10月14日的重要讲话中亦提到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的使命。我已要求政府相关政策局就早前《实施方案》的27条和新近公布的40条首批授权深圳市的事项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深化两地合作的空间,在金融、航空、医疗、基础建设、教育服务及创新科技等不同领域寻求政策突破,加快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资讯流的互联互通。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善用港深两地的坚实合作基础,定能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双引擎”功能,创造更辉煌的双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