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香港社会引起热议,各界普遍表示讲话为香港尽快重回正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指明了方向,冀望港深合作再出发。
10月26日上午,紫荆研究院、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在香港举办“香港专业人士对大湾区发展建议”专题座谈会,邀请多位政商学界代表,围绕香港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就业、创业、求学、生活等议题作研讨交流,积极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现将嘉宾发言要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文 | 本刊记者
图为“香港专业人士对大湾区发展建议”专题座谈会现场
深圳特区的成功是国家坚定不移
推进改革开放的结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习近平主席高度肯定经济特区的辉煌成就和艰辛努力,深刻总结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宣告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与会嘉宾纷纷对深圳特区40年来的建设成就表示赞叹。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教授认为,深圳由边陲小镇蜕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实在是一个伟大奇迹。
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署理主任萧观明先生认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吸引力不只是因为这个城市的骄人经济成就,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展示了一套可行的经济、城市与国家发展模式。虽然这个发展模式在过去40年中受到许多挑战,进行过许多调整和改革,但总体来说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令人佩服的,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署理主任萧观明
港深应优势互补
共同发挥大湾区双引擎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不止需要一个香港,也不止需要一个深圳。与会嘉宾表示,不同意那些港深两地此消彼长的论调。天津市政协委员、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上市公司中手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冼汉迪先生认为,过去40年来,香港的资金、生产技术及管理技术为深圳发展奠定了早期基础,而深圳的不断进步也令香港投资者受益。未来,香港和深圳两个兄弟城市不应视为竞争,而是互补,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双引擎作用,达至互利共赢。
天津市政协委员、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上市公司中手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冼汉迪先生
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秘书长、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博士认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对香港而言,是一张藏宝图。港深要尽快合作做好金融科技、高等教育国际化、以生物科技为先导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目前,至少有六间香港公立大学有明确的大湾区分校发展方向,有助两地做好科创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上的分工,促进整个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秘书长、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博士
香港应顺势而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携手港澳围绕“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有条不紊推进各项工作,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现良好开局。当前,粤港澳三地应继续紧抓“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大力推进融合发展。洪为民教授认为,大湾区生机勃勃,机会处处,香港要以促动大湾区的要素融合与创新发展为己任,绝对不能再错过这个带动产业再发展、香港再出发的重大机遇。周文港博士指出,习近平主席专门提及河套区发展,特区政府、创科园公司真要加把劲,先行打造“科创片区式”新引擎,成为港深创新合作成功典例,香港如果连港深合作这篇文章都做不好、甚至交白卷,发展难有很大希望。
创新将成为大湾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洪为民教授认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未来大湾区发展的两个主要增长动力。“两个创新”一方面通过促进大湾区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创造高端产业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参考港澳在城市治理、监管、法治化等方面经验,做到规则衔接、制度对接、战略趋同。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提出,深圳和香港在科创产业各具优势,可以运用“前研后产”模式,共创“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在上游,香港利用其大学优势吸引国际科研技术及人才来港,深圳则集中内地科研力量,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在中游,利用深圳的应用研发实力,将香港上游的科技成果转化为高价值应用,促使研发新产品“快速成型”,并进行原型系统测试,为加快、加深香港和深圳创科合作,双方可以充分利用河套区港深科技园的政策和设施;在下游,利用深圳几大国际科技巨擘的市场网络,将雏型产品量产,试水内地市场,评估产品商业价值。同时,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化经验,推动企业或创新产品“走出去”,进行国际融资,开拓国际创新产品市场。
大湾区发展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要先行一步
三地融合发展,规则衔接需先行。与会嘉宾对三地规则衔接充满期待,也针对其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洪为民教授指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政策,为港人港企在大湾区发展打开了一扇扇方便之门。在推动法治化方面,方案提及“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相信在“强化法治保障”上能够给投资者更大信心。针对港人由于外商身份,其公司目前无法取得内地互联网公司ICP证的问题,冼汉迪先生则建议,利用深圳先行先试契机,争取以深圳为试点批准港人开设互联网公司,这样既可以提升港人积极性,亦可以将互联网产业的国际经验引入深圳,加快深圳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为大湾区人才双向流动营造宽松外部环境
港籍清华大学毕业生、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招商引资一级专员洪逸曦先生(线上参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是深圳和香港现在的成功,还是未来发展,关键在人才。港籍清华大学毕业生、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招商引资一级专员洪逸曦先生,结合自身清华求学和广深工作经历,分享了对促进两地人才流动的感受和建议。他认为,香港青年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认知不够而对内地望而却步,建议通过组织升学展览、宣讲会、暑期实地体验等方式吸引香港学生赴内地求学,通过税务优惠、住房保障、身份认证等制度保障以及三地项目合作(如产业园、高校等)吸引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
上海市政协委员、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慧科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荔园有限公司主席、横琴驻港代表处首席代表邱达根先生
上海市政协委员、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慧科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荔园有限公司主席、横琴驻港代表处首席代表邱达根先生,对支持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业提出建议:一是鼓励内地多提供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的学习机会,推动香港本地创新创业平台到大湾区落地,比如香港科学园、数码港等,以帮助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创业。二是大湾区对接香港青年创业的部门要转变思路,参考借鉴香港科学园的资金支持政策,简化创业资金支持的流程,确保创业资金能够落实到位。三是建议港深试行共同投标SME项目,比如共建智慧城市等。周文港博士则认为,香港应该尽快推出究治歧视非本地人尤其是内地人的相关平等机会条例,务求令香港的民风归厚,促进两地各方面的合作和发展。
图为“香港专业人士对大湾区发展建议”专题座谈会现场
此外,紫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紫荆研究院主席杨勇主持本次座谈会。紫荆杂志社办公室主任王耀辉,以及紫荆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紫荆论坛》执行主编黎知明一并参加。
文字整理:涂小莉、严峻、潘丽丽、莫洁莹
摄影&编辑:哈元源、莫洁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香港社会引起热议,各界普遍表示讲话为香港尽快重回正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指明了方向,冀望港深合作再出发。
10月26日上午,紫荆研究院、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在香港举办“香港专业人士对大湾区发展建议”专题座谈会,邀请多位政商学界代表,围绕香港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就业、创业、求学、生活等议题作研讨交流,积极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现将嘉宾发言要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文 | 本刊记者
图为“香港专业人士对大湾区发展建议”专题座谈会现场
深圳特区的成功是国家坚定不移
推进改革开放的结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习近平主席高度肯定经济特区的辉煌成就和艰辛努力,深刻总结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宣告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与会嘉宾纷纷对深圳特区40年来的建设成就表示赞叹。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教授认为,深圳由边陲小镇蜕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实在是一个伟大奇迹。
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署理主任萧观明先生认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吸引力不只是因为这个城市的骄人经济成就,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展示了一套可行的经济、城市与国家发展模式。虽然这个发展模式在过去40年中受到许多挑战,进行过许多调整和改革,但总体来说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令人佩服的,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中心署理主任萧观明
港深应优势互补
共同发挥大湾区双引擎作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不止需要一个香港,也不止需要一个深圳。与会嘉宾表示,不同意那些港深两地此消彼长的论调。天津市政协委员、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上市公司中手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冼汉迪先生认为,过去40年来,香港的资金、生产技术及管理技术为深圳发展奠定了早期基础,而深圳的不断进步也令香港投资者受益。未来,香港和深圳两个兄弟城市不应视为竞争,而是互补,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双引擎作用,达至互利共赢。
天津市政协委员、互联网专业协会会长、上市公司中手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冼汉迪先生
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秘书长、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博士认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对香港而言,是一张藏宝图。港深要尽快合作做好金融科技、高等教育国际化、以生物科技为先导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目前,至少有六间香港公立大学有明确的大湾区分校发展方向,有助两地做好科创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上的分工,促进整个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秘书长、岭南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部副总监周文港博士
香港应顺势而为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携手港澳围绕“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有条不紊推进各项工作,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现良好开局。当前,粤港澳三地应继续紧抓“大湾区建设”这个“纲”,大力推进融合发展。洪为民教授认为,大湾区生机勃勃,机会处处,香港要以促动大湾区的要素融合与创新发展为己任,绝对不能再错过这个带动产业再发展、香港再出发的重大机遇。周文港博士指出,习近平主席专门提及河套区发展,特区政府、创科园公司真要加把劲,先行打造“科创片区式”新引擎,成为港深创新合作成功典例,香港如果连港深合作这篇文章都做不好、甚至交白卷,发展难有很大希望。
创新将成为大湾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洪为民教授认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未来大湾区发展的两个主要增长动力。“两个创新”一方面通过促进大湾区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创造高端产业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参考港澳在城市治理、监管、法治化等方面经验,做到规则衔接、制度对接、战略趋同。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提出,深圳和香港在科创产业各具优势,可以运用“前研后产”模式,共创“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在上游,香港利用其大学优势吸引国际科研技术及人才来港,深圳则集中内地科研力量,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在中游,利用深圳的应用研发实力,将香港上游的科技成果转化为高价值应用,促使研发新产品“快速成型”,并进行原型系统测试,为加快、加深香港和深圳创科合作,双方可以充分利用河套区港深科技园的政策和设施;在下游,利用深圳几大国际科技巨擘的市场网络,将雏型产品量产,试水内地市场,评估产品商业价值。同时,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化经验,推动企业或创新产品“走出去”,进行国际融资,开拓国际创新产品市场。
大湾区发展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要先行一步
三地融合发展,规则衔接需先行。与会嘉宾对三地规则衔接充满期待,也针对其中存在的困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洪为民教授指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提出了一系列开放政策,为港人港企在大湾区发展打开了一扇扇方便之门。在推动法治化方面,方案提及“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完善互联网信息等数字知识产权财产权益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与综合改革试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机制”,相信在“强化法治保障”上能够给投资者更大信心。针对港人由于外商身份,其公司目前无法取得内地互联网公司ICP证的问题,冼汉迪先生则建议,利用深圳先行先试契机,争取以深圳为试点批准港人开设互联网公司,这样既可以提升港人积极性,亦可以将互联网产业的国际经验引入深圳,加快深圳与国际接轨的速度。
为大湾区人才双向流动营造宽松外部环境
港籍清华大学毕业生、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招商引资一级专员洪逸曦先生(线上参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是深圳和香港现在的成功,还是未来发展,关键在人才。港籍清华大学毕业生、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招商引资一级专员洪逸曦先生,结合自身清华求学和广深工作经历,分享了对促进两地人才流动的感受和建议。他认为,香港青年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认知不够而对内地望而却步,建议通过组织升学展览、宣讲会、暑期实地体验等方式吸引香港学生赴内地求学,通过税务优惠、住房保障、身份认证等制度保障以及三地项目合作(如产业园、高校等)吸引香港青年到内地发展。
上海市政协委员、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慧科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荔园有限公司主席、横琴驻港代表处首席代表邱达根先生
上海市政协委员、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慧科资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荔园有限公司主席、横琴驻港代表处首席代表邱达根先生,对支持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创业提出建议:一是鼓励内地多提供香港青年在大湾区的学习机会,推动香港本地创新创业平台到大湾区落地,比如香港科学园、数码港等,以帮助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创业。二是大湾区对接香港青年创业的部门要转变思路,参考借鉴香港科学园的资金支持政策,简化创业资金支持的流程,确保创业资金能够落实到位。三是建议港深试行共同投标SME项目,比如共建智慧城市等。周文港博士则认为,香港应该尽快推出究治歧视非本地人尤其是内地人的相关平等机会条例,务求令香港的民风归厚,促进两地各方面的合作和发展。
图为“香港专业人士对大湾区发展建议”专题座谈会现场
此外,紫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紫荆研究院主席杨勇主持本次座谈会。紫荆杂志社办公室主任王耀辉,以及紫荆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紫荆论坛》执行主编黎知明一并参加。
文字整理:涂小莉、严峻、潘丽丽、莫洁莹
摄影&编辑:哈元源、莫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