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云超
临近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并将审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国家出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在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下,授予深圳特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更多自主权,以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给人很多想像空间。
该「方案」旨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主要目标聚焦在要素市场化并在营商环境、城市空间等领域采取重大改革措施,做好全面开局准备,加强法制化和国际化建设、推进制度构建、复制和推广创新成果,到2025年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标志性突破,为全国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作出重要垂范。
科技创新方面,「方案」要求加速完善科研成就和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及建立国际化人才机制等举措被允许先行先试;在资本市场建设、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试点及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国际合作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同时,在医疗、购房、就业、教育、交通及社区服务政策上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方便,到2035年把深圳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创意之都」。
「方案」著重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建设,探索数据产权及建立数据隐私保护机制,试点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支持深圳「以规则衔接大湾区合作发展,发挥前海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验田功能,完善法制领域跨境协作机制,健全国际法律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在示范内陆地区的同时,加强湾区建设、为港澳融入国家经济新战略提供平台。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国家支持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是中央从全域出发,推动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战略部署,是发挥深圳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田和先行示范区进行创新改革的全面探索,也是国家以27条举措和40条授权事项一揽子清单式批量方式推动重点领域改革。香港「星岛日报」援引中共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话说,深圳准备著力打造中国之治「样板间」,勇当驶向中华民族复兴彼岸之第一艘「冲锋舟」。
美日印澳日前形成「四国机制」,西方世界围困中国。中国顺势而为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双循环模式。中国不能没有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强化内需和刺激消费,完善和健全内部产业链之阶段性举措,增强引进来吸引力和走出去竞争力,更高层次全方位改革开放,高水平高质量因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政治大局,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红利及制度优势释放充分,但改革模式和发展机制遭遇瓶颈。中央和地方权责划分及利益分配、部门职责调整和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以及群众利益社会均衡多组关系均呼唤创新。去年8月,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之重大决策,今又强调健全改革正向激励机制,引致国内外专家迅速反应。
英国「经济学人」视「深圳奇迹」为全球逾4千个经济特区中头号成功典范。四十年再出发尤须庚续和弘扬敢闯敢试、埋头苦干之特区精神。直面逆风逆水外部环境,必须「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提高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圳有能力承载国家赋权,做好湾区引擎,推进质量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逾200余次到访中国,近距离观察深圳,认为深圳是「头脑风暴」式魔幻之城。如若深圳街头走一圈或者地铁车厢看一眼,任何人都会为这个平均年龄20出头的活力城市而印象深刻,必定会为这个在「春天的故事」中「走进新时代」的一夜之城而震撼。「财富」主编克利夫顿-莉夫深有感触地说,越来越多全球500强驻守深圳。相信有创新助力,多家深企,特别是民企,有望冲击世界500强。
深圳创新活力充沛,市场环境宽松,目前拥有创新载体2214家,9成以上研发机构、研发资金和专利发明来自企业;前海从零做起,十年注册企业增长50倍,经济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152.6亿元。以「制度创新策源地」为名的前海平均3天一制度,近年来制度创新573项,其中全国首创226项,全国复制推广58项。先行先试带动全域发展,永立潮头引领时代进步。特区成立40载,而今迈步从头越。
深圳最大魅力还在于其享有「立法权」和内地城市未必具备的地缘优势及创新机制。创新立法机构本身的改革,实现立法方式转型将改革纳入法制化轨道是核心。自建立经济特区,深圳创造了千余项全国第一,很多惊人指标的诞生和枯燥数字的背后,蕴含著特区人的热血奋斗和能量释放,又说明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
依据「方案」,深圳至少20项现行法律法规可望修订。得益于特区改革创新条例对改革的保障激励制度,深圳已是亚洲前五且具有全球标杆意义的国际大都市。深圳乃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尤其在深港合作方面,如何能够把港澳和内地人力和资本成功对接与有机融合,依然需要制度探索和机制创新,从而消弭地理藩篱,淡化体制边际。
有政治学者与战略观察家承认,近年来国际局势变化莫测,全球形势依然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然而,经过世纪瘟疫之灾和中美全面角逐,中国政府经受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和考验。在政治经济风暴中经历磨难,因此在改革力度、管治水平和制度信心诸方面更加成熟和富有定力;在政党建设、社会结构、民生民情方面亦更有想法。
学界认同中国人聪明、勤奋爱学习。从中央到地方各层级政府目前均堪称学习型政府。学者型官员及博士县市长充盈中国基层管治队伍。在中国工业发展、科技进步和三农经济各个维度默默深耕,尤其践行在中国县域经济第一线,为国家进步兢兢业业,恪守职责。中国共产党是有理想的政党,它来自于民服务于民,国际主流社会冀望中国引领世界走向未来。
中国刻骨铭心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空穴来风,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亦不是空中阁楼。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既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之里程碑,又是转轨换道、全面布局、升级管治体系、完善社会制度之标志。以人为本、简政放权、激活大市场、释放创新力。中国实现大突围,指日即可期。
境内外学者对「方案」主流诠释夸张乐观。有人把特区在土地政策方面权责比肩直辖市,又把完善劳动力流动制度比作间接改写劳动法。有了「尚方宝剑」,其热词和亮点不仅逾越现行政策和制度,而且在金融、科技、人才、医疗、教育及住房民生多领域不断外溢和延伸。对标国际大都市,自信填充国际多领域空白,在不同行业及其上下游探索和开发空间无可限量。
有境外学者偏锋解读,认为国家太过频密出台大政方针,也有人批评深圳朝令夕改,政策缺乏连续性,甚至勇不过当年。事实上,一个14亿人口大国,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尽相同,作为一盘棋战略谋划统筹兼顾是必然的;深圳是中国最早成立也是实践最成功特区。敢闯敢试,有错就改是深圳基因。顾全大局、抓大放小又是特区之魂。
从更高层面看,该「方案」其实就是一份时代宣言,既昭示了中国政府引领国人走向未来,亦同时绘就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之蓝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应对冠病这场旷日持久你死我活争斗中,有的国家仍在挣扎,有的国家依然迷途不返,但中国率先登上抗疫战争制高点;中美全面抗衡,西方极限施压,中国不屈不挠,在自我建设过程中,依然不懈努力,为人类共同命运孜孜以求。
(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为香港社会学学者、语言学教授、剑桥智库创办人
编辑:潘丽丽
原文刊载于《朝闻天下》,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