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立法会主席,我期望立法会在未来一年能为香港的政局带来喘息空间,让特区政府与立法会及社会各界商讨如何应对经济逆境、对抗疫情,重新团结社会。
文 | 香港立法会主席 梁君彦

梁君彦
过去一年多,香港面对政治动荡,及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持续至今已经超过大半年,经济、市民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谓元气大伤。立法会原定9月举行换届选举,但因应疫情的特殊情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原则性的决定,第六届立法会继续履行职责不少于一年,直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七届立法会任期开始为止。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简单直接,不设门槛,令立法机关继续履行其宪制职能,确保香港特区政府有效施政。回归以来,立法会一直肩负独特的宪制责任,发挥有效作用,为各阶层的市民发声,协作不同界别的力量,以最大力度监察特区政府施政。
香港正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立法会主席,我期望立法会在未来一年能为香港的政局带来喘息空间,让特区政府与立法会及社会各界商讨如何应对经济逆境、对抗疫情,重新团结社会。立法会将会在10月中复会,按照惯例,行政长官将在首次会议发表施政报告,特区政府亦已向立法会财务委员会申请拨款,延长援助失业人士特别计划,并为受疫情重创的行业提供资助。在目前的经济及社会情况下,我希望不同党派的议员能聚焦处理经济民生问题,一同带领香港走出困境。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冀行政立法关系可改善。图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出席立法会答问会
议会议政应重拾理性讨论
立法会是香港社会的缩影,社会和议会的气氛彼此带动著,我不会低估议会在未来一年的挑战,议员仍会在议会内用不同方式表达意见,或许有议员会继续利用立法会《议事规则》容许的空间表达政治诉求,甚至预期混乱场面将继续出现。但议员在表达意见时,亦应坚守法律、立法会《议事规则》及相关规定,不能每每诉诸激进手段。
议会应是理性议政的场地,激烈的行为无助解决问题。我身为立法会主席,一方面尊重议员表达意见的权利,另一方面亦有职责维持议会畅顺和有效运作,两者要取得平衡。我将会一如以往按同一宗旨办事,就是根据基本法、《议事规则》及立法会的惯常做法处理议会事务,只有这样,我所作的决定才是合情合理,亦能经得起挑战。
重建行政立法关系
香港再出发关键一步
我一直深信行政立法关系倘能维持互动——既互相合作,亦互相制衡,必定有助特区政府更紧贴民情,从而制定适当的惠民政策。

立法会主席梁君彦与其他议员在立法会综合大楼参与2019冠状病毒检测活动
上任主席后,我已立即提出增设每月一次的行政长官“短问短答”环节,让行政长官有更多机会来立法会,与各议员沟通;而不同党派的议员亦能因应民情就不同政策范畴直接向行政长官提问。
在行政长官的同意下,这个环节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其后因行政长官出席质询及发表施政报告时,都受到部分议员行为的影响而令会议无法继续;特区政府在去年年底去信立法会,表示由于多次受到严重干扰,需重新考虑这个每月举行的“短问短答”安排,是否仍是合适的平台让行政长官回应议员的质询。
出现这情况是十分可惜的。回想过去“短问短答”环节顺利进行的时候,不同党派的议员趁机直接向行政长官提出惠及民生的建议,特区政府都积极去跟进或落实,可见议会在商议经济民生议题时,亦不乏理性务实的讨论,不论是特区政府与议员,或是不同的议员阵营之间都曾经有商有量。
行政立法关系重建互信是社会向前迈进的关键一步,但改善行政立法关系不是朝夕之事,行政立法关系往往是双向的,孤掌难鸣,特区政府推行政策时应审时度势,纵观时局,做好解说工作,而不同党派的议员亦应摒弃对立,以事论事,减少纷争,以大局为重。
议会能否有效运作,有赖每一位议员,本著为市民服务的初心,理性表达意见,为香港谋求出路,而不应只为赢取少部分人的掌声,须以香港社会整体及每一位市民的福祉为依归。唯有双方都伸出橄榄枝,行政立法关系才能破镜重圆,香港才可踏上复元之路。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10月号
紫荆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