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工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减贫扶贫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目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从减贫数量上看,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8.5亿多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70%,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文 | 北京 柳道明
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黑龙江省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2016年底脱贫出列,2018年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小南河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图为小南河村民蒸大馒头的场景(图:新华社)
史无前例的减贫成就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二字出自《诗经》,意为普通百姓过上宽裕殷实的生活,寄托了中华民族数千年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目标。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扶贫工作在全国展开。
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始实施精准扶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设立扶贫日,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扶贫工作驶入快车道。
从2012年底到2019年底,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后,中国将在历史上首次彻底消除绝对贫困。
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全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已经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脱贫是有标准的。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国际极端贫困线为每人每天生活费1.90美元。中国的脱贫收入标准是2010年的不变价农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下同﹚,按照物价等指数,到2019年底现价是3,218元,到2020年底是4,000元左右。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中国标准略高于国际标准。需要指出的是,2019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9,808元。
除了收入,中国脱贫标准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目前全国已经实现。“三保障”,一是义务教育有保障,现在各地义务教育保障有力,这个阶段失学辍学儿童已经很罕见;二是基本医疗有保障,通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保障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看得上病。加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项制度,基本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三是住房安全有保障,全国累计解决了800多万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饮水安全也列入保障范围。
收入达标加上“两不愁三保障”,使得中国的脱贫标准远远高于国际标准。也就是说,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中国的减贫成就在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
以“人”为尺度的小康
贫困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还直接关系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否实现。中国在减贫脱贫工作中始终遵循“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人权”的理念,为贫困人口的发展权提供了切实保障。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以“人”为尺度的,每一个脱贫的人、脱贫的家庭过上了更高质量的生活,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
2016年10月,中国发布《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指出,中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用法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在甘肃省东乡县拱北湾村,村民马秀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以前花钱只能管婆婆和老公要,现在自己挣钱了,底气足了,不仅能补贴家用,还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家在一起,见识多了,笑声也多了!”受益于政府部门帮扶建设的扶贫车间,广大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从这位普通农村妇女的话中可以读出,她们的就业不止是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提高了家庭地位,通过工作增加了见识,有了独立的社交关系。脱贫带给她们的是主体意识的解放和觉醒,人的自尊的提升。
9月17日,在福建省平和县,蜜柚营销负责人曾坤龙(左)跟快手主播们一起通过直播销售蜜柚。依靠蜜柚等产业,2019年,平和县正式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图:新华社)
教育有保障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只有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才能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穷根”。
在中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国家层面、宁夏回族自治区层面的教育扶贫政策在这里落地,高中、中职、高职、大学本科等阶段的建档立卡户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户二本以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每人每年可获得1,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资助。为了稳定这里的师资,政府按照学校离城市远近、艰苦程度,核定农村教师补贴,最近的人均每月可享受260元补贴,最远的可享受860元;每年为45岁以上的教师免费体检一次。孩子们在易地搬迁的过程中不仅摆脱了物质匮乏,还将开启与父辈不同的人生。
2018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继续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加快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设施。在中国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进程中,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等每一个弱势群体,都不曾被忘记。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更为优先的照顾和安排。
以“人”为尺度的小康,源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一思想正在全国各地得到切实贯彻和执行。
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经验
贫困是一种世界现象,众多美西方学者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涓滴理论”为例,此理论认为贫困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即使没有社会政策的干预,经济发展的“滴漏效应”也会影响到社会的贫困阶层,从而使得社会贫困问题随著经济发展而自然得到解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则把贫困看成是个人的事,与政府无关。这些观点都是消极看待贫困问题,任其发展而无所作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为发展中国家减贫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中国经验。
一是责任团队保障有力。近些年来,中国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包括帮扶、动员、监督和考核等在内的扶贫工作制度体系,建立了“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工作格局。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22个中西部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在脱贫攻坚责任书上郑重签名,立下了“军令状”。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人。军令状的签字,骨干干部的选派,增强了基层执行力,确保了中央各项脱贫惠农政策精准落地。
二是精准施策到村到户。2014年,扶贫系统在全国范围开展贫困识别。建档立卡使中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在此基础上,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驻干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问题。
三是广泛开展结对帮扶。中国在经济建设中形成了对口支援的高效协作机制,这种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广泛应用于对口援藏、对口援疆、对口援助四川震后重建、对口援助湖北抗疫等重大国家战略行动中。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把人才支持、市场对接、劳务协作、资金支持等作为协作重点,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贫困县全覆盖。对口地域之间合作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基地,引导企业精准结对帮扶;突出劳务协作,有组织地开展人岗对接,提高协作规模和质量。同时,实化细化县之间、乡镇之间、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措施。这样就形成了省份、县域、乡镇、村庄四个层次的对口帮扶网络。
中央部门和军队也加入到定点扶贫中,中央企业开展“百县万村”帮扶行动,落实定点扶贫工作责任,把定点扶贫地区脱贫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重点,加强工作力量,出台具体帮扶措施。实践证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机制、帮扶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先进地区和单位的发展观念、管理经验、科技成果也随之在贫困地区传播应用。
四是扶贫先扶志,扶志又扶智。中国的脱贫攻坚注重著眼长远,培育内生动力。各地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等,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实施贫困学生台账化精准控辍,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对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生、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每年可以给3,000元以上的补助,安排学习职业技能,毕业以后做新型工人。高等教育向贫困地区倾斜,全国向贫困地区每年安排十几万名专项招生名额。
9月21日,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新集镇吴塬村村民张小花(右)和丈夫薛进张展示刚刚拿到的贫困户脱贫光荣证(图:新华社)
通过扶志扶智,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截至2019年底,建档立卡人员中,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内生性“造血”收入——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外援式“输血”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
在打好国内脱贫攻坚战的同时,中国始终倡导并坚定推动形成以联合国为核心、南北合作为主渠道、南南合作为补充的合作格局,加强减贫国际合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更多南南合作。中国和缅甸签署协议,在缅甸推广中国精准扶贫经验,助力改善缅甸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坦桑尼亚总统府计划委员会合作,建起非洲大陆上第一个村级减贫学习中心。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减贫经验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因为这种模式致力于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全方位提升,而不仅是单纯增加收入;致力于通过发展产业、帮助就业来调动贫困人口自身积极性和致富能力,而不仅是简单的外部援助;致力于提升劳动技能、提高教育质量等长效举措来防止返贫,而不仅是关注短期效果。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中国的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系国家部委研究员)
紫荆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