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创及文化发展,复杂多变,任何国家辖下的任何地方,面对早已“什么也不确定”而价值观又混淆不清的情势,教育政策的设定与措施落实,既要回应世局不断的“变”,亦要确保持守“常”情、常理,即善良、守法、尊重、尽责、仁爱、亲国家、亲民族等正面、正常的健康价值,以支撑“变”局,免得教育愈变愈坏,而是务必要愈变愈好。
推动国民教育是未来教育施政重中之重。图为教联会黄楚标学校升旗队
香港身处国际社会已久,这里东西文化荟萃,亦曾经历一百五十多年英殖的管治,有完全靠拢西方的“国际观”,一切要西化,美欧的制度及利益,以及支撑这些制度与理的价值观,俨然已代表了一切的价值。香港的学校教育,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入西方价值架设的樊笼困局中。
香港回归后,一切平稳过渡,包括金融、旅游、航运等行业大步向前,连教育制度、课程、考评的规划,都是往西直走,对东方祖国的一切,几乎是不屑一顾。“通识教育金装上阵,国史教育怆惶落马”。这是笔者于2009年,通识科正式在中四(高中一年级)落实为独立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前,于香港主流报章的专栏里所起的题目,内容再引申的是,若将中国历史科斩件放在通识科学习,同时又将初中中国历史科的传统必修必读规定取消,以“元素”方式植入其他学科,成为“寄生”科目学习,“国之为国,必有国史”的国民教育的重大原则被破坏,香港学生的身份认同、国家观念、民族情感的培育,将日益失落,后患无穷。另外,更危险的是,通识科强调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Critical Thinking)为教学实践目标之一,于是,在知识基础薄弱之下,在反中反共媒体不实的“教材”诱导下,师生互动,对国家的一切,长期采取左批右判的价值取态,难以回头。这就是当今香港学校面对香港学生国族身份失落的最大难题。
欠缺国家观及民族身份的确定,向心乏力。本来,香港回归,基本法落实,行的是“一国两制”,创新政制,五十年不变。基本法的第一条及第十二条清楚指出,“一国”在前,“两制”在后,相伴而行。但过去一段长时期,香港特区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一国”的教育并不上心,“两制”却按己意演绎,搓圆按扁,与“一国”脱轨,积非成是。由2003年“反23条立法”,到2012年“反国民教育”,直至2019年“修例风波”,违法暴力,反中反共,是愈演愈烈。教师及学生的参与,竟然属主要的群体,泥足步步加深。这使得香港教育的未来规划,必须要先服膺“一国”的大局,以战略性思维作考虑,半点不能松懈,防微杜渐,重拾给予香港极大发展空间的“两制”,为学生谋最大的福祉。正值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23年,港区国安法落实,香港特区政府法治再生,社会得以重返正轨。瞻前亦顾后,“一国两制”下的教育,应要有以下的规划纲要。
其一,重视国史、国学(中华文化)、国情三结合,“活化”国民教育今天香港中学的中文科考试内容,完全没有将中华文化放于眼内。经典文章阅读、考核所占的比例甚少,中史科、中国文学科选修选考的人数亦连年下降。而中、小学普教中的政策,已忘初心,选用普教中的学校日益减少。说实在,没有国语(普通话)的民族,何来民族的国家?另一方面,香港年轻一代对身份及国家认同又出现颇大危机。因此推动蕴含国史、国学、国情三合一的“国民教育”是未来教育施政重中之重,而国史、国学、国情综合教育,要以4E(教育Education、参与Engagement、经历Experience、激励Exposition)推动,鼓励全港中学生毕业前有一次从香港出发,再前赴内地与国外的三地连环游学,以巩固香港、国家、世界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观念。再者要补充的是国家宪法、基本法附件三所载的港区国家安全法,于学校、于社会进行的法治教育,必须让受众明瞭其重要性,知法守法,确保“一国两制”的全面落地。
自2012年第一届新高中文凭试起,中学通识科正式通过考核,推行近十年。历史验证下,通识科内容繁杂、师生互动困难,“发展”成虚浮无根,乃至藉学科之名,偏执于时事。用政治立场覆盖知识的追寻,强调批判性思维,由口头批判到“违法达义”,以至身陷囹圄,不断升温,对学童成长殊为不利。因此,当前急务是落实删减内容,修改评核方法,如取消专题探究、必考题等,并要逐步将通识科转为选修科,从而释放各科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阅读、专题研习、德育及资讯应用四大范畴,全面更新、重新出发。从QEF(优质教育基金)拨备巨额奖励基金以作支援专款专用(由政府主导,并要灵活使用,鼓励具民族情感、国家观念的民间有志团体承办)。教育共同推动的目标,当以鼓励、奖励青少年建构活知识、培育家国情怀,以及处事做人核心价值为大方向。特别要提出的是,从知、情、意、行层层深入认识基本法,增强师生对“一国两制”的熟悉,培养守法的观念,当可透过“阅”“专”“德”“讯”四大范畴,作多元的推动。这是价值教育,亦是守护“一国两制”之根本。
教育局善用、敢用法定“奖惩权”,对每间学校面对失德狡辩老师,查明属实的个案,不假颜色、限期处理妥当,并要公开向教育持份者交代,对犯上更严重的违法暴力事件的教师,证明属实,必须开除,以树立教学正风。近期,教育局断然取消应届历史科“1900年至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歪情歪理的、完全违反教育专业操守的考题的要求,可视作成功案例,教育局将之可视为参照的范本。另外,检视并修改香港教育条例,对披著教育专业外衣,却事事政治先行并动员教师乃至学生作出反社会、反国家的“教育”团体,有必要作出法律的规限,以正视听,让香港学界重返和平、友爱、良善的正轨。
教师连续十年要有一年进修。特区政府应设置常规性拨款,推动“教师带薪进修”,让连续教满十年,在教学事功上称职达标的教师,能享有终身一次的一年带薪进修。事实上,教育观念推陈出新,教师对香港、国家及世界一体的教学思维,有必要调整及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参与有系统的、相关的在职进修及专业培训,了解国家、世界的转变,亦可增加新入职教师的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让社会各界乃至年轻一代,充分感受特区政府的尊师政风,以及发展优质教育的信心及决心;而内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亦有不少值得融入参照的价值。
教育局务必将行政、考评与课程,乃至师资培训认证课程,在五年内规划一体化,由教育局紧密咨询专家及前线工作的意见,直接统领及办理。学校的课堂(实体及网上)教学,是确保师生品与学成长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因此教育局与办学团体需与学校合力,营建校本的观课文化,促进教学质素。制定政策、投入资源,可参照过往姊妹校成功缔结的经验,鼓励香港民间学校积极参与,取长补短,先试点,若产生成果,再全面推行,促成大湾区九市和两个特区,组成“优质教学互动圈”分享独特经验,集思广益,促成教育大共识、大进步。
时至今天,香港的教育整体水平,仍能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各大城市中的前列,但全球的步速急剧变化,教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香港教育既要应对世界政局,以及科学创新的“变”,同时,亦要保持人文核心价值的“常”,这有赖学校教育的各个持份者,毋忘初心,在以学生为本的大前提下,不懈努力。踏入新的年代,香港特区政府的全力投资及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唯有民间与特区政府的衷诚合作,赋以中央政府从旁予以的适时协助,如此香港教育可确保优势,培育多元人才,为民族、国家作出长远贡献。所以,不欺“一国两制”,香港教育方有前途。
紫荆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