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在7月下旬暴发新冠病毒第三波疫情,经过香港社会各界接近两个月的奋战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援,疫情开始有缓和迹象。确诊个案一度跌至单位数,可见香港的抗疫工作已经奏效,疫情正开始被压下去。第三波疫情来得既快且急,幸好特区政府和医管局在3月第二波疫情稍缓时已开始做好准备,才能稳住整个公营医疗系统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没有水晶球,无法预测未来疫情的确切走向,但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任何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好准备,却是医管局可以做好的份内事。
文|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 范鸿龄
总结第三波疫情
第三波疫情下,香港的整体确诊人数突破五千,超过一百名确诊病人不幸离世。对我来说,每个数字背后都是生命、都连系著家庭,是切切实实令人心痛的沉重。我要求局内相关部门整理过去三波疫情的数据,希望能总结出有用的经验为下一波可能出现的疫情做好准备。数据显示,第三波疫情的确诊患者年龄普遍偏大,而且长期患病、病情复杂,三千多名病人中死亡率较高的是80至89岁的病人,以及90岁或以上年龄层的病人,分别达26.8%及34.1%。

香港医院管理局员工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使得亚洲博览馆一号馆的“社区治疗设施”和鲤鱼门公园及度假村“社区隔离设施”顺畅运作
另外,第三波疫情暴发初期连续多天确诊人数破百,显示当时社区有一批为数不少的患者,爆发初期社区同时出现多条传播链,当中更包括长者中心、护老院等高风险群组。“隐形患者”除了会引起社区大爆发外,对公立医院亦构成极大的潜在风险;除了会对香港隔离设施的容量造成严重的挑战、造成病床不足的困境,无病征的“隐形患者”亦会增加医护人员及其他病人的感染风险。总结经验,在不同层面做好把关,尽快识别出确诊病人,仍然是未来抗疫的重点。
加强检测 堵截病源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在9月推出“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免费为市民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计划共有超过170万名市民参与,结果最少直接或间接找到42宗新症,当中包括十多位没有任何病征的“隐形患者”。检测计划成功堵截了多条社区传播链,包括大围交通城涉及十多人的群组。
另外,第三波疫情期间,医管局亦协助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在普通科门诊诊所,于指定时段内派发样本收集包及收集深喉唾液样本,方便一些自觉、有较高感染风险及轻微不适的市民接受2019冠状病毒病检测服务。由7月27日至9月中旬,医管局在22间普通科门诊诊所派发了约50,000个样本瓶,检测了约32,000个样本,其中64个样本对2019冠状病毒病呈阳性反应。连同“普及社区检测计划”的42宗个案,两个社区检测计划成功堵截了86个“隐形患者”在社区传播的风险。
持续检测除了有助政府掌握社区的宏观疫情,透过阳性比率掌握疫情走势,亦可以及时识别出“隐形患者”,减低社区出现大暴发的风险。因此,医管局9月18日开始将派发样本收集包的普通门诊诊所数目由现时22间进一步增加至31间,然后再增加至46间。假如运作情况畅顺,医管局会再进一步增加派发样本包的诊所数目。长远希望所有运作上合适的诊所都可以配合安排,让有需要的市民都能就近取得样本收集包。另外,医管局在9月开始全面开展“入院筛查计划”,在公立医院层面堵截没有病征的“隐形患者”,医护人员会根据病人的临床情况在入院时安排检测,减低将病毒带入医院及引致院内感染的风险。
扩展隔离设施 准备下一波疫情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应对传染病的最佳策略,及早将确诊患者隔离治疗有助控制疫情。公立医院高规格的一线隔离病床约有1,250多张,第三波疫情暴发初期每天过百宗确诊个案曾对隔离病床造成一定的压力。医管局在特区政府的协助下利用鲤鱼门公园及度假村作为“社区隔离设施”,又于短时间内启用亚洲国际博览馆一号馆的“社区治疗设施”,在疫情最严峻的日子里,这两个社区设施大大纾缓了公立医院隔离病床的压力,亦大大缩短了病人等候入院的时间。过去两个月,总共有超过900名病人被送到这两所社区设施,这种崭新的治疗和隔离模式加强了我们日后持续应对疫情的能力。
9月16日早上,香港市民自发来到九龙维景酒店,欢送已顺利完成任务的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员返回内地(本刊记者 邸倩)
随著第三波疫情渐渐减退,两所社区设施亦已完成这阶段的重任,鲤鱼门“社区隔离设施”已交还给特区政府作其他用途,至于亚洲国际博览馆一号馆的“社区治疗设施”亦已转为备用状态。病人对两个设施的意见正面,医患关系不但融洽,更互相配合。在此感谢临危受命被调派到两个设施工作的医管局员工,包括前线医护、支援员工及资讯科技人员,他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才能令两个设施能畅顺运作。
第三波疫情来得快、来得急,凸显了隔离设施的重要性,医管局亦为下一波疫情做好了应变准备。万一疫情反弹,医管局随时可以重开亚洲国际博览馆一号馆,重开二号馆亦已准备就绪的500张病床和公立医院现有的隔离病床。另外,得到特区政府及中央政府的支持,正在亚洲国际博览馆毗邻空地兴建的临时医院完工后,将可提供大约800张隔离病床,而亚洲国际博览馆八至十一号馆亦有1,000张病床,即使再次出现疫情大暴发亦可以有足够隔离病床满足短时间激增的病床需求。
疫情期间为了集中资源应对疫情,公立医院暂停了部分非紧急服务,随著疫情暂缓公立医院亦需要逐步回到正常运作模式。亚洲国际博览馆及临时医院两项隔离设施大大提升了公立医院接收确诊病人的能力和空间,让公立医院有空间逐步恢复早前暂停了的非紧急服务,现时门诊服务已经恢复了近九成以上,预约手术亦开始陆续恢复,亦会进一步研究各种公私营合作的可行性,务求让公立医院服务能尽快重回正轨。
经历了第三波疫情的香港正处于应对疫情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居安思危,为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做好准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卫生专家的意见,2019冠状病毒病在未有有效疗法及疫苗之前,将不会消失。在有效疫苗成功研发并普及前,市民要习惯在新常态下生活,与病毒共存,学会保护自己,即使政策放宽也要时刻提高警惕,外出必须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
我们预计,第四波疫情可能会在冬季出现,部分专家更认为,在最坏的情况下,疫情可能较第三波更为严竣。医管局亦会汲取第三波疫情的经验,在隔离设施、人手调配、服务规划、检测容量以及物资采购等各方面做好准备,提高公立医院应对大型传染病的能力。配合特区政府的策略,包括采购疫苗和有效的社交距离措施等,加上中央政府的强大后盾,我们战胜疫情的日子必将来临。
紫荆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