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金秋,国庆来临。每逢这个时候,我心中总会生出绵绵思绪,半是回顾祖国七十余载的峥嵘岁月,也夹杂著我和祖国共同成长的无穷回忆。
文|香港 杨志红
国庆节,我第一次带上红领巾
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算得上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小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从零开始,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好在那会儿孩提心性并不在意,每天玩玩乐乐地度过,最盼著念著的节日就是过年,可以吃上平时吃不到的饭菜。至于国庆节,只在长辈嘴里听到过,并没有特别的印象。
我对国庆最初的深刻记忆起源于一条红领巾。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成为班级里最早一批加入少先队的学生,被告知要在国庆节当日戴上红领巾,这个消息让年少的我激动了好一阵子,接连几天都在期待十月一日的到来。
国庆那天的早晨,学校在国歌声中举办了升旗礼,随后就是我们的入队仪式。秋日的阳光洒下来,照得身上、心里都格外暖洋洋,我们用稚嫩的声音庄严宣誓,接著脖子被系上象征红旗一角的红领巾。那一刻,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家国历史和个人成长的激荡共鸣,耳边仿佛响起历史的回音,枪炮声、呐喊声、口号声交杂回响,头顶飘扬的五星红旗和脖颈间的红领巾像施了魔法一样,唤起了心底的热情。等我回过神来,那种深沉的、浑厚的情感已经不知不觉浸湿了眼眶,这种体验对于儿时的我,是全然不同的记忆和经历,自此之后,国庆节就成为我另一个期待的节日。
时间呼啸前进,从小队长到大队长,再到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这之后,我赶上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在这个大时代中,我从广东来到香港,又从香港把工厂开回内地。时代带来的机遇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见证著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又积极地参与其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拼搏事业的几十年里,几乎每一个国庆节我都奔走在香港和内地之间,扎在工厂和车间里,虽然极为忙碌,但我总会在路过五星红旗的时候停下步伐,在心里向祖国道一声“生日快乐”,然后接著和无数中国人一样,充满激情地为未来继续奋斗,把自己个人的命运汇入国家富强的时代巨浪里。
亲历阅兵,我看见祖国日益强盛
1999年的10月1日,我受邀参加建国50周年阅兵式的观礼。
至今,我依然记得那天凌晨三点左右,受邀观礼的人士就开始前往天安门广场集合,等待安检入场。夜色中的北京下著小雨,长安街两侧灯火璀璨,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穿透黑暗,就像当初中国共产党和英雄先烈为新中国带来的光明。我挤在人群中,压抑不住地兴奋和激动,手指尖都不受控制地微颤,丝毫没有因为早起和排队而感到疲倦。

3月8日,杨志红女士和义工们来到香港大窝口,向社区居民和环卫工人派发口罩
随著太阳升起,乌云渐渐散去,雨后的首都碧空如洗,阳光洒在整个广场上。十点整,阅兵在礼炮声中开始,海陆空三军组成的多个方阵依次经过天安门城楼,整齐的脚步声、轰隆的行车声,以及头顶飞机的呼啸声,震撼著我所在的观礼台,也激荡著我的心。看著眼前经过的队列,我深深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更从心里油然而生出自豪和热情——我有幸生于新中国,长在这个前所未见的盛世中。
之后的几十年,我有幸受邀参加了建国60周年、抗战胜利日阅兵、建国70周年阅兵仪式,亲眼见证种种变化,从阅兵武器全部实现国产化,到特种兵方队首次亮相、再到抗战老兵方队的惊喜受阅,直至维和部队和东风导弹的震撼登场,每一次的变化都让我倍感欣喜。特别是在去年的天安门广场上,我看到两名女将军英姿飒爽的领队走过,作为一名女性,我与有荣焉。我知道,在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背后,在方阵人文化的背后,是整个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文化自信以及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撑港抗疫,在香港献上国庆祝福
2020年的国庆节,对身在香港的我而言,必将是一个难忘的国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面对著共同的病毒挑战,当内地早已实现零确诊的时候,香港的疫情仍在反复。好在,随著中央政府派检测队来港支持,出资支持香港社区检疫,以及在香港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疫情有趋缓之势,新增确诊个案得到有效控制。
现在回想全球抗疫情况,内地的优异表现有目共睹,从地方政府的统筹调度能力,到医护人员的尽职精神,再到普通市民的配合程度,内地抗疫做出了“教科书式”的示范,向全世界展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在面对灾难时的高效处理和动员能力。
而中央对香港的支持、内地和欧美国家抗疫表现的对比,让不少香港市民感到感激和骄傲,重新燃起了家国之情,大部分市民还是对内地投入人力物力帮助香港抗疫表示认同,也衷心希望香港能够早日摆脱疫情、重振经济。
今年是全民抗疫特殊的一年,也是新中国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更是我和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第七十个年头。回首过往的岁月峥嵘,千言万语化成那句最朴实的祝福——“祖国,祝您生日快乐!”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总监)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10月号
紫荆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刘一行、李博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