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苏艺 张思诗
裕华国货成立初期位于德辅道的店铺
“裕华国货,服务大家”……这首许多香港人至今仍能哼唱的广告歌,唱的正是裕华国货“富裕中华”的美好愿景。1957年,印尼华侨余连庆受到中国国务院侨办的邀请,到内地参加国庆大典,祖国的地大物博令他心潮澎湃。1959年,余连庆、余庆两兄弟一起在香港创办了“裕华国货”,一方面希望把内地物美价优的物品供应给香港的市民大众,另一方面希望以此来服务华侨,把中国优质的产品通过香港销往海外市场,同时开拓国家的外贸渠道和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初初位于德辅道中的裕华国货店铺只有400多平方米,主要售卖各类生活用品。经过三代人逾一甲子的打拼,裕华国货把握祖国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机遇,现时在香港及新加坡已开设16间店铺,售卖产品多达逾十万种,不仅经营核心的零售国货,还兼营中成药专门店,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随著高品质国货走进海外千家万户。同时,集团业务不断拓展和日益多元化,涉及物业投资、地产开发,以及在金融、创科、环保、医疗等多个领域的投资,为国货事业的经营做好更长远的规划。
佐敦总店“喜裕”Pop-up Store,开启中式嫁喜新篇
秉承“富裕中华”初心愿景
发挥中外人文交流桥梁作用
秉承“富裕中华”的初心和愿景,裕华国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已主办各类商品文化展览和推广活动,例如1963年举办“中国抽纱及刺绣品展览”,1980年举办“中国贝雕画”展览等,冀望通过多种类型的展览,以香港为平台,介绍祖国各地的特色商品及其承载的文化底蕴,并邀请各地的手工艺人来到香港亲临示范,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发扬光大。1989年,裕华国货更开创全港先河,首次在香港举办“印尼节”,随后多次举办泰国节、东南亚食品节等活动,特别是近些年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贸交流,不遗余力推动中国与世界多个地区的文化互动和人文交流。
裕华国货的人文交流活动常常吸引明星现身“打卡”。1988年春,裕华国货在佐敦总店举办了“苏州名店名食”及“糕点即制即销”展,专程由苏州邀请了几位资深糕点师傅来港,为顾客即场制作糕点。活动开幕当天,歌手邓丽君神秘现身参观展览、品尝糕点,之后她特地向几位糕点师傅握手致谢。2012年,韩国影星全智贤来港宣传电影期间也曾低调现身裕华国货工艺品部,参观中国的雕刻艺术,并请店内师傅为她篆刻了图章。
2004年,裕华国货举办“湖北名优商品展示月”,首次在香港的商场大规模集中展示和演奏编钟、磬、埙等乐器
近年来,裕华国货更通过不断探索更多互动式体验,将中式生活美学元素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例如,连续多年在佐敦总店举行的瓷画班、传统花纽工作坊、中式长衫制作工作坊、康乐棋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市民在互动交流中感受中华文化,亲力亲为参与传承中华文化之美。裕华国货更开创了中式传统婚嫁品牌“喜裕”,在为新人提供全套中式传统婚嫁用品的同时,更可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婚嫁服务,让中式嫁喜文化伴随新人共同开启幸福人生的新篇。
除主办人文交流活动外,裕华国货还通过周到服务华侨,方便华侨来港游览或经香港返内地,为促进祖国与世界的交流贡献微薄之力。上世纪七十年代,华侨们在香港或内地停留的时间往往比较仓促。在短时间内,他们要找酒店、办理出入境手续、购买火车票、预定广州的旅店,或订购广州至各省市的联运票,还要买些手信馈赠亲友等。裕华的创办人和很多股东都是华侨,深知华侨所需。因此,裕华国货成立华侨服务部,贴心为华侨提供专人接机、找订酒店、接洽回内地手续等服务。当时该部门的接待人员懂得英、法、日、西班牙语、泰语、马来语及印尼语,亦懂得各地方言,使华侨一到港就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关怀。
裕华国货将传统文化和中华特色与自身品牌文化的生命力深度融合。上世纪六十年代便加入裕华国货的前推广及广告部高级经理曾丽英,对裕华几十年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不懈努力尤其深有感触。在她眼中,裕华这份兢兢业业的努力在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方面发挥著桥梁的作用。她亲眼见证了在信息和物流并不算发达的年代,裕华就积极引入全国各地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物品,例如苏州刺绣、客家盐焗鸡、贵州茅台酒、云南普洱茶和米线等等,不仅致力为市民提供更丰富的生活用品选择,更让大家在购物体验中亲身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她说:“我在工作的过程中接待过无数外国宾客,印象最深刻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外国朋友不仅以裕华为窗口了解中华文化,更通过国货了解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开放的胸襟。作为裕华大家庭的一员,我很开心能够见证和参与以国货为纽带促进文化交流的历程。”
乘风改革开放机遇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新加坡牛车水裕华总店(Owen Raggett 摄)
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也为裕华的国货事业开拓了新的跑道。1996年,裕华国货在新加坡开业,冀以新加坡为据点,为中式生活百货打开更广阔的东南亚、印度及中东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裕华在新加坡牛车水购入前身为南天大酒店的地标建筑,对这幢建造于1936年的建筑进行了维护和翻新,既极力保留历史建筑典雅的外貌,又于建筑内部增设中庭和瀑布等设施,将兼容并济的中国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1997年,该建筑荣获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颁发的“旧建筑修复工程奖”。
新加坡分店与香港的店铺一脉相承,传扬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式生活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每间精心打理和设计的店铺。随著时代的发展,新加坡裕华国货也一直与时俱进,不仅通过更新的丰富货品向世界展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更每年于总店举办各类活动,例如举办书法班、茗茶品鉴、各式展览等,密切与当地社群的互动交流,全方位展示中国文化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所绵延出的无穷魅力和多重层次,无论是寻根溯源,亦或求新求变,都能在这里找到满意的答案。2019年,牛车水总店装修一新,使建筑内部融入了更多的自然光线,为这座地标性的历史建筑更添一抹天人合一的色彩。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入职的业务总经理孙伯扬,与公司共同面临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他全程参与和见证了裕华国货走向国际的重要阶段。90年代初,公司业务向海外拓展,他到新加坡负责筹办裕华第一家在海外的百货公司。初时虽面对不少挑战和困难,但通过当地和香港同事的文化融合及共同努力,新加坡分店的业务得以稳步发展。进入新世纪,他随业务部门的同事到大江南北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采购,进一步开拓视野,累积新的工作经验,与同事们一起探寻传扬中华文化以及同外国文化交流的更多可能性。几十年来,以孙伯扬为代表的裕华人和裕华一起见证国货业务不断转型创新,积极参与公司的灵活管治,使公司的团队能更敏锐地感知市场变化和发掘新的商机,与时代和社会共同进步。
敢为人先 求新求变
裕华国货的事业发展历程不仅凝聚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香港市民的集体记忆,更是见证祖国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缩影。正是由于祖国一日千里的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强大,让裕华国货始终拥有敢为人先的底气和求新求变的动力。
早在1977年,裕华国货成为亚洲第一间使用电脑连线收银机的零售百货公司,也是全港第一间在每个楼层都装有滚动式扶手电梯的零售店;1981年,裕华国货成为全港第一家采用条码标签(barcode)技术管理商品的公司,令商场服务更加便捷,公司的管理模式亦更趋现代化;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华侨回乡探亲,总会在香港选购大小家电和各种日用品返乡,裕华国货于是首创“香港买单,内地提货”的服务,让返乡的华侨们免受大包小包、舟车劳顿之累,颇像现代“网购”方式的雏形,2013年,裕华国货网店正式上线,让中式生活百货更便捷地进入千家万户;2019年,裕华国货为位于尖沙咀的裕华国际大厦进行翻新工程,以改善大厦的能源效益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引入环保的绿色建筑概念,致力达致绿建环评及能源和环境设计领先认证计划(LEED)的认证,为环保节能尽心尽力。
裕华国货连续多年举办瓷画班,图为暑期学员的艺术作品展
行政总经理罗健新在1981年加入裕华国货,他说:“几十年来,裕华的技术设备随时代发展而更新换代,并随之进行持续性的人才培训,无论从硬件方面还是服务方面,都确保真正做到‘与时代并进、与社会同步、与顾客同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不仅引入安装探热镜头,还充分利用和发挥云端技术、移动和电子支付技术的优势,并进一步升级网店和各项服务,务求在疫情期间亦与大家心连心,做好各项防疫措施,与大家一起携手并肩迎接新的挑战。”
注重创新、与时俱进,从不墨守成规,裕华的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理念渗透到每一个裕华人的脑海里。推广及广告部主任余金燕介绍,进入新时代的今天,裕华国货继续勇于尝试和挑战新鲜事物,例如,策划以“So Good Family”的可爱熊猫公仔重塑品牌形象;在线上开设资讯性栏目“知裕”,致力从全新角度发掘和演绎中华文化的睿智;于商场引入时下流行的Pop-Up Store概念,以更多潮品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和期待,务求把裕华国货打造成全球最受欢迎的中式生活百货公司,更好地服务大家。
作为老员工代表之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便入职裕华国货的业务部经理余锡龄说,随著公司发展壮大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在我入职之后的几十年中,在三代领导的带领下,公司实力稳步发展,从80年代佐敦总店落成、拓展柏丽大道业务,到90年代开拓新加坡国货事业、千禧年购入北京王府井物业,有幸全程参与公司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并为裕华国货的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捐资助学履行社会责任
与人为善展现人为关怀
1983年,裕华国货创办人余连庆先生(左四)带领家人回到家乡梅州,捐建梅县连庆礼堂
2010年,裕华国货捐赠500万元予香港浸会大学,董事长余国春(中)、董事总经理余鹏春(左二)、董事副总经理余在春(右二)、董事副总经理李润基(右一)、董事经理余小春(左一)共同出席“裕华国货”演讲厅命名典礼
2014年,裕华国货捐赠1,000万元予中山大学
裕华集团心系祖国,情系桑梓,向来重视教育、关爱社群,热心公益事业。改革开放初期,创办人余连庆就带领家人到家乡梅县捐资建成连庆礼堂。通过他的言传身教,裕华第二代、第三代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崇文重教的精神,关心关爱青少年的成长,冀望让更多年轻一辈有机会实现梦想,拥抱未来。成立一甲子以来,裕华先后多次捐款给梅县中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关爱青年成长,助力教育事业。同时,裕华每年举行的多场文化活动都常常有来自香港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参与,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的体验过程中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裕华国货董事总监余伟杰(右一)接待来访的梅州中小学生
多年来,裕华集团的管理层亦坚持团结各界,担任多项社会公职,为促进商界共同进步、社会繁荣发展而凝心聚力,不遗余力为时局发声。同时,裕华国货始终十分重视企业人文关怀。裕华国货内部,有众多与公司一起发展的员工,裕华像是一个大家长,照顾、包容并同样见证为其付出的每位员工的成长。前业务部高级经理梁勇犇在裕华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十年,他说:“47年前,我初入裕华时是练习生,工作中一直得到前辈们的照顾,不断给我机会学习,并在不同工作岗位得到历练,得以逐步提升自己。1987年,我很荣幸获得香港零售管理协会颁发的‘杰出服务奖’,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进步的肯定,也是对公司服务和竞争力的认可。裕华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同事之间似一家人,许多街坊也待我们如亲友。我犹记得30多年前,有对夫妇很喜欢逛裕华,每次来都会和我聊上一阵。后来他们举家移民,临行之前特意来裕华留了新地址给我,大家逢年过节都会互寄卡片。前些年,这对夫妇的孩子来香港工作,还特意到裕华来找我。现在他们回港居住,我们还时常一起见面叙旧,聊聊近况。这份情谊我很珍惜,顾客的肯定是我最开心、最宝贵的回忆。”
紫荆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