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子伦
修例风波之后,通识教育再次成为社会焦点,引起了不少争议。有部分人认为学生的激进行为是受到通识教育的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该学科。可是,建立学生批判思考能力有助香港提高竞争力,理应找寻方法优化现有课程,而非贸然取消。
团结香港基金于9月7日发布了《通识教育:慎思明辨 海纳百川》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探讨了通识教育正在面对的困难及提供了多项课程重整建议。笔者对报告中审核教材的建议最为认同。 报告指出,近八成的受访教师会从报纸刊物取得教材,而近四成受访教师表示社交媒体是他们其中一个主要教材。
过去一年,大众能清楚看到部分媒体的报道手法偏颇,经常恶意抹黑政府,而社交媒体上则充斥着仇恨言论。撇开教师自身的政治立场,单纯利用报刊及社交媒体内容作教材,其准确性及中立性绝对值得怀疑,不利学生的思想发展。
为了填补这个漏洞,报告中建议政府「设立一套清晰透明的审核准则,并把涵盖范围扩大至教科书附带的补充材料」,笔者认为政府有必要尽快咨询持份者意见并推行。
无可否认,教材及教师立场对学生的思想有着重大影响。可是,要锻炼出学生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社会阅历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会令他们明白现实有着不同限制,作出的分析才会「贴地」,而不会总是活在自己幻想中怨天尤人。但香港中学课程的紧凑节奏难以改变,报告显示8成6的教师认为现在的课堂中并无空间进行体验式学习。
笔者认为各大商会可以尽社会责任,利用自身的企业资源,在圣诞节假期及暑假为中学生提供工作体验,同时提供一些教导职场现实情况的培训课程。此举除了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外,同时亦能让他们更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青年未来发展将有正面影响。
通识教育是对社会发展有利的学科,缺乏教材规范及青年不明白现实限制才令他们思想偏激,引发了一连串社会问题。只要改革通识教育,以合适的教材及方法教导学生,便能让青年明辨真理,共同为香港作出贡献。
作者为云浮市青联委员 中华文化传承交流联合会政策研究主任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