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7月单方面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后,先是“制裁”香港官员,继而是逼令香港商品将原产地标签改为“中国制造”,取消船运的双重课税宽免。这些横蛮无理的举动,特区政府和商界无不表示愤慨,狠批美方破坏国际秩序,粗暴干预香港事务。面对美国步步进逼,香港必须主动出击,提升自身竞争力,捍卫香港的国际声誉。
文|香港 吴宏斌
吴宏斌
所谓制裁对港经济影响有限
观乎美国所谓的制裁,看似是“雷厉风行”,实际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少”,政治姿态多于实际;因为香港制造业早已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内地和东南亚地区,真正是“香港制造”的产品少之又少,出口至美国的占香港总出口更不足0.1%,对香港经济影响十分有限。
至于美国取消船运的双重课税宽免后,船公司会否因税务负担增加,而将成本转嫁至厂家或买方身上,仍需视乎执行细节,再作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举对美国航运业有害无益,因为香港公司受惠于《税务条例》相关的免税安排,只须向美国缴税。相反,美国公司将须同时向美国和香港政府缴税,损人不利己。
“香港品牌”才是治本之道
虽然美方现阶段的行动,对香港制造业的“杀伤力”有限,但笔者认为,美国“项庄舞剑”,挑起贸易战、在香港制造事端,意不在“贸易”或所谓的“自由民主”,其真正目的,是要牵制中国。香港作为外放型经济体,在中美博弈下,实难独善其身,倒不如奋力一搏,善用自身优势,化危为机。
在美国要求香港产品更改产地来源后,有人担心“香港制造”这金漆招牌会从此不保,削弱香港的竞争力。对此笔者有另一看法:“香港制造”的优势,不单纯指产品在香港生产,更重要的是产品背后,香港企业重视品质、追求卓悦、力求创新的DNA。因此,我们不应着眼于产品包装上是否印刷“香港制造”标签,而是要将目光放得更远,以涵盖面更广阔的“香港品牌”来展示我们的优势,让国际消费者知道,无论产品在哪里生产,只要是“香港品牌”,便是信心保证。这才是香港企业在波谲云诡的国际棋局中,维持竞争力的治本之道。
厂商会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工展会是香港久负盛名的大型户外展览会。工展会云集了众多香港品牌产品,深受港人喜爱
当务之急是救助中小企保就业
除了美国的粗暴打压,更令人担心的,是持续不退的疫情。自香港暴发第三波疫情以来,特区政府实施历来最严厉的防疫措施,影响遍及各行各业。企业收入急跌,部分甚至陷入经营停摆。另一方面,环球经济深度衰退,厂家和出入口贸易生意低迷,订单锐减,流动资金捉襟见肘。有业界人士反映,倘若第四季疫情和外围环境仍未明朗,届时企业将面对生死存亡。
幸好,特区政府近日宣布,将会推出第三轮防疫抗疫基金,对商界而言,可谓一颗来得及时的续命丹。有关消息公布后,各界人士、政团和组织纷纷开出“愿望清单”。不过,早前两轮防疫抗疫基金加上《财政预算案》的纾困措施,已动用香港大量储备。因此,特区政府接下来的纾困措施,必须具针对性,平衡香港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救助中小企,保住就业。据特区政府统计数字,全港有超过34万家中小企,聘用约45%的私营机构雇员,一旦出现倒闭潮,势必出现骨牌效应,重挫经济和就业市场。笔者建议,金管局可与银行界协调,延长“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计划,将“贸易融资贷款本金还款期”延长至270天,而一般贷款(包括循环贷款)的本金还款则延至12个月。同时,政府亦应向遭受中美贸易战和疫情双重打击的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业业者提供现金补助,协助他们应对现金流的压力。
另外,虽然政府已启动第二期保就业计划,为雇主提供未来3个月的薪金津贴,但疫情一日未受控,经济难以复苏,就业情况将持续恶化。同样面对失业率创新高,新加坡政府已宣布,将雇佣补贴计划延长至明年3月。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在启动第三轮防疫抗疫基金时,可考虑将“保就业”计划的资助期限由现时的6个月,延长为9个月以上,并按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厘订补贴的比例和申请条件。
虽然眼前有重重难关等着我们,但令人欣慰的,是香港企业未有因此意志消沉。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最近公布了一项调查,显示近半受访企业仍对明年前景感正面,并已采取一系列“进攻型”策略,把握转型机会。笔者深信,只要我们怀抱信念,凭藉累积多年的营商经验、敏锐触觉,加上背靠国家这强大后盾,一定能扭转形势,抵御各种风浪。共勉之!
(作者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9月号
紫荆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莫洁莹、李博扬
编辑:贺子琪、邸 倩
审核:连振海
https://res.bau.com.hk/history/images/YV8xOV82MjAxOGM1NWNmNDE0OGQ5OTg3NzE3NmQzNWE2NzIxYQ==.jpg
https://res.bau.com.hk/history/images/YV8xOV82MjAxOGM1NWNmNDE0OGQ5OTg3NzE3NmQzNWE2NzIxYQ==.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美国自7月单方面取消香港的特殊待遇后,先是“制裁”香港官员,继而是逼令香港商品将原产地标签改为“中国制造”,取消船运的双重课税宽免。这些横蛮无理的举动,特区政府和商界无不表示愤慨,狠批美方破坏国际秩序,粗暴干预香港事务。面对美国步步进逼,香港必须主动出击,提升自身竞争力,捍卫香港的国际声誉。
文|香港 吴宏斌
吴宏斌
所谓制裁对港经济影响有限
观乎美国所谓的制裁,看似是“雷厉风行”,实际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少”,政治姿态多于实际;因为香港制造业早已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内地和东南亚地区,真正是“香港制造”的产品少之又少,出口至美国的占香港总出口更不足0.1%,对香港经济影响十分有限。
至于美国取消船运的双重课税宽免后,船公司会否因税务负担增加,而将成本转嫁至厂家或买方身上,仍需视乎执行细节,再作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举对美国航运业有害无益,因为香港公司受惠于《税务条例》相关的免税安排,只须向美国缴税。相反,美国公司将须同时向美国和香港政府缴税,损人不利己。
“香港品牌”才是治本之道
虽然美方现阶段的行动,对香港制造业的“杀伤力”有限,但笔者认为,美国“项庄舞剑”,挑起贸易战、在香港制造事端,意不在“贸易”或所谓的“自由民主”,其真正目的,是要牵制中国。香港作为外放型经济体,在中美博弈下,实难独善其身,倒不如奋力一搏,善用自身优势,化危为机。
在美国要求香港产品更改产地来源后,有人担心“香港制造”这金漆招牌会从此不保,削弱香港的竞争力。对此笔者有另一看法:“香港制造”的优势,不单纯指产品在香港生产,更重要的是产品背后,香港企业重视品质、追求卓悦、力求创新的DNA。因此,我们不应着眼于产品包装上是否印刷“香港制造”标签,而是要将目光放得更远,以涵盖面更广阔的“香港品牌”来展示我们的优势,让国际消费者知道,无论产品在哪里生产,只要是“香港品牌”,便是信心保证。这才是香港企业在波谲云诡的国际棋局中,维持竞争力的治本之道。
厂商会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工展会是香港久负盛名的大型户外展览会。工展会云集了众多香港品牌产品,深受港人喜爱
当务之急是救助中小企保就业
除了美国的粗暴打压,更令人担心的,是持续不退的疫情。自香港暴发第三波疫情以来,特区政府实施历来最严厉的防疫措施,影响遍及各行各业。企业收入急跌,部分甚至陷入经营停摆。另一方面,环球经济深度衰退,厂家和出入口贸易生意低迷,订单锐减,流动资金捉襟见肘。有业界人士反映,倘若第四季疫情和外围环境仍未明朗,届时企业将面对生死存亡。
幸好,特区政府近日宣布,将会推出第三轮防疫抗疫基金,对商界而言,可谓一颗来得及时的续命丹。有关消息公布后,各界人士、政团和组织纷纷开出“愿望清单”。不过,早前两轮防疫抗疫基金加上《财政预算案》的纾困措施,已动用香港大量储备。因此,特区政府接下来的纾困措施,必须具针对性,平衡香港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救助中小企,保住就业。据特区政府统计数字,全港有超过34万家中小企,聘用约45%的私营机构雇员,一旦出现倒闭潮,势必出现骨牌效应,重挫经济和就业市场。笔者建议,金管局可与银行界协调,延长“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计划,将“贸易融资贷款本金还款期”延长至270天,而一般贷款(包括循环贷款)的本金还款则延至12个月。同时,政府亦应向遭受中美贸易战和疫情双重打击的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业业者提供现金补助,协助他们应对现金流的压力。
另外,虽然政府已启动第二期保就业计划,为雇主提供未来3个月的薪金津贴,但疫情一日未受控,经济难以复苏,就业情况将持续恶化。同样面对失业率创新高,新加坡政府已宣布,将雇佣补贴计划延长至明年3月。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在启动第三轮防疫抗疫基金时,可考虑将“保就业”计划的资助期限由现时的6个月,延长为9个月以上,并按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厘订补贴的比例和申请条件。
虽然眼前有重重难关等着我们,但令人欣慰的,是香港企业未有因此意志消沉。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最近公布了一项调查,显示近半受访企业仍对明年前景感正面,并已采取一系列“进攻型”策略,把握转型机会。笔者深信,只要我们怀抱信念,凭藉累积多年的营商经验、敏锐触觉,加上背靠国家这强大后盾,一定能扭转形势,抵御各种风浪。共勉之!
(作者系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9月号
紫荆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莫洁莹、李博扬
编辑:贺子琪、邸 倩
审核:连振海
https://res.bau.com.hk/history/images/YV8xOV82MjAxOGM1NWNmNDE0OGQ5OTg3NzE3NmQzNWE2NzIxYQ==.jpg
https://res.bau.com.hk/history/images/YV8xOV82MjAxOGM1NWNmNDE0OGQ5OTg3NzE3NmQzNWE2NzIxYQ==.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