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为中国与国际的“超级联系人”,因内地经贸的发展以及境内外金融往来的增多,逐渐转型为以金融等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中资金融机构也随著自身的国际化战略以及客户的国际化网络,逐步聚集于香港,在充分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打拼、成长和发展,渐渐在香港形成有专业口碑、有市场影响、有社会责任、有家国情怀的金融业服务群体。
文|香港 张丽

1917年中国银行在香港设立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家境外金融机构,成为延至今日的港币三大发钞行之一。图为模特展示中银香港发行的1,000港元新钞票(图:中新社)
香港中资金融业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部分在香港本地注册总部,部分是由内地机构来港设立分支机构。基本分为三阶段,实现三级跳:
第一阶段,2000年之前,首批机构涉足海外,影响较小。
中资金融业最早在香港开展业务的是中资银行。1917年中国银行在香港设立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家境外金融机构,成为延至今日的港币三大发钞行之一。此后,众多中资银行开始快速进入香港,为香港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香港有15家中资银行分支机构以及9家公司制联合企业银行分支机构。20世纪90年代,工行、农行、建行等大行纷纷到港,不仅开设了香港分行,还通过收购兼并,在香港迅速形成了零售网络。
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中资保险公司在港持续开展业务基本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总部设在香港的太平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管理总部在境外的中管金融企业,自1956年起专营海外保险业务。中资券商伴随青岛啤酒等国有企业H股或红筹股在香港上市,开始在香港开展业务,申银万国(香港)、国泰君安国际分别于1993年、1995年在香港成立,是最早到香港发展业务的一批中资券商。
第二阶段,2000年—2010年,中资金融业抓住内外机遇,乘势而上。
2000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开启高速发展模式并与全球加快融合,中资银行也因商业化转型、股改上市成功推进,而进入快速崛起的芳华时代。2001年中资“十三行”重组,组建中银香港,之后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中资银行打开国际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香港分行、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先后开业,浦发银行等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在香港设立代表处,中资银行在香港市场的活力逐渐增强。
非银行机构也通过在香港本地收购兼并,实现国际化运营,如海通国际收购大福证券。2007年我国在香港试点QDII制度,中资资产管理机构开始海外拓展,并将香港作为海外根据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既是一场严重冲击和严峻挑战,也给不畏险阻、奋力拼搏的中资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外资退出,中资抓住机遇顺势发展;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光环逐渐褪去,对于中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印象,则从之前的保守、落后转变为更加诚信、安全、可靠。中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乘势而上,在拓展国际业务的同时逐步树立中资品牌形象。
浦发银行香港分行2011年6月正式成立,从零起步、快速成长,2019年11月迁入轩尼诗道1号浦发银行大厦
第三阶段,2011年—2020年,伴随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中资在港金融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行业协会随之成立。
继国有大行之后,股份制银行相继成立香港分行。2011年,浦发银行香港分行正式成立,作为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第二家,与第一家招商银行香港分行成立相隔了9年。此后连续数年每年都有新的中资银行在港成立分行。这种情况下,香港中资银行业协会于2016年应运而生,当时会员包括所有在港中资银行和代表处,共32家。2019年,随著虚拟银行的正式加入,中资持牌银行数达到30家,相较2010年增加16家。
而中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迅速增加,并相应成立行业协会。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员从2009年成立时的8家初创会员,大幅增加至当前的135家。随著2011年RQFII启动,7家香港中资资产管理机构于2013年发起成立中资基金业协会,当时有23家明确表示参与,目前会员已发展至85家。2015年开始,中资资金南下收购香港保险公司,富通、大新人寿、美国万通先后被中资收归旗下,中资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更趋活跃。
据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2019年以来,香港增长最快的五家金融集团中,有四家来自中国内地。图为香港金融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中环(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香港中资金融业特点也有新变化:香港回归前后,香港金融业基本上以外资和港资为主,由于中资金融机构数量少,业务量小,在香港市场的地位和声音还比较弱。21世纪的头一个十年,中资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量持续增加,影响开始提升,但尚无质的变化。第二个十年,随著国家金融开放的推进,境内外资金双向流动日趋频繁,更多的中资企业有效运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带动香港IPO连续登顶的同时,中资金融机构也逐步增强影响力并与港资、外资并驾齐驱。
一是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市场份额已超三分天下。2019年,中资银行业资产总额为8.8万亿元(港币,下同),和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1倍,高于2000年至2010年1.05倍和1995年至2000年81%的年均增速,资产规模在香港同业中的市场份额从1995年的不到10%,提高至2010年的22.4%,2019年进一步达到36%;客户存款和客户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37%和38%。在香港上市券商排名中,前13位都是中资券商,海通国际、国泰君安国际与母集团一齐榜上有名;交银国际作为首家在港上市的中资银行系券商,2017年上市,排位已居于第19位。在香港保险市场占比九成以上的长期业务中,中资保险公司在个人人寿新造直接业务年度化保费的市场份额占比逾36%。
二是量质齐发,从简单粗放到专业立足,各细分领域和金融专业影响不断提升。中资金融业在港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而且其业务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也是与日俱增。2019年,香港市场银团筹组和债券承销金额排名前30位中,中资金融机构分别有8家和15家上榜,中国银行均位列第一;香港IPO承销规模前20大机构排行榜中,中资机构有11家公司入围,IPO保荐市场参与度65.1%,中金香港位居第一;太平集团在2019年上半年境外保费占比超过10%,首度跨越了国际化保险企业的准入门槛;国寿海外在个人人寿多个指标排名中位居前三。窝轮与牛熊证等衍生权产品、杠杆及反向产品、全球投资业绩标准(GIPS)等都有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的名字。并且,香港中资协会、中资机构的多位高管也相继获聘加入香港财经和金融管理部门,参与了香港多项金融业政策制定及规划编制,为香港金融业的发展与创新贡献专业力量。
三是不断吸引优秀国际化人才并不断增加对香港金融人才就业的贡献。国际化的金融专业人才既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优势,也促成各集团将在港机构作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平台。如果说当年国际化人才奔国际银行,在今天由于我国内地巨大的增长潜力、中资依托于集团的庞大网络体系,以及中资金融机构更加专业开放的企业形象,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人才来到中资。一般来看,中资金融机构内地背景非香港籍员工占20%,80%都来自本地和海外。以在港中资银行为例,在认可机构中的数量占比近17%,就业贡献近29%。
四是不断提升在香港的公益贡献。在港中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香港本地的扶贫扶弱、环境保护等各类公益和慈善活动,并以自身行动彰显社会责任。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资金融机构大力献爱心、捐资金,赠送稀缺的口罩等医疗物资,还积极参与香港金管局“还息不还本”等专项政策,推出“抗疫专项贷款”“疫情防控债”等系列金融纾困措施。社会公益不仅成为中资金融机构树立社会形象的重要组成,也成为其融入香港、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途径。
五是对全集团呼应能力增强。香港是中资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是各大集团国际化的最大机构和海外大本营。各中资母集团客观尊重差异,在整体战略部署框架下,更多尊重国际化、市场化原则,给予境内外机构差异化管理空间,即让香港公司按照香港和国际规则做好日常管理。在港中资金融业也由此发展壮大,在全集团的资产占比、盈利贡献不断提升,业务类型从单一走向综合,业务能力经过国际市场检验并可以与优秀同业比拼,从而能够呼应全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不仅在业务、人才等方面为集团提供支持,也会带动集团国际化布局从境外走向海外,从香港辐射到亚太甚至欧美。
疾风知劲草,从去年“黑暴”肆虐到今年疫情冲击,香港中资金融业展现出对香港的恒久支撑与定力。
更以人为本。中资金融机构在企业文化上更加温情,关怀员工的长期发展,期望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培养员工对企业的长情与忠诚,甚少主动裁员。在今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八百亿元保就业计划,目标是雇主不裁员、保就业。包括浦发银行香港分行在内的多数中资金融机构都一致表示不裁员,同时也未领取保就业基金,令特区政府可以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更有需要的企业或领域。
更根植香港不动摇。香港是中国的香港,中资金融机构在香港实施国际化战略,不仅以商业的方式推动香港的经济发展,也承担著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重大使命。无论香港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经济逆风还是社会动荡,甚至在中资受到袭击的艰难时刻,中资机构都不曾退出,而是继续将“根植香港、立足香港”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也会重视并念及同胞情谊,绝不会开展或办理背弃香港的业务。
更熟悉中外。中资金融机构与内地有著天然的联系,对于国家战略和政策、中资企业运行和发展更为熟悉。同时,由于所处香港,在与欧美相容的普通法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规则下开展业务,培养了国际视野与国际化思维。在中外比较中,在港中资金融机构更加明确自身的优势来自于香港的独特性,更加清晰自身前景有赖于国家发展,因而会更加珍视香港制度体系优势,并加倍维护。
更同业合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香港中资银行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抱团取暖,积极与中央政府联系沟通,并形成集中协调、灵活经营的工作机制。现今,香港金融业发展成熟,金融业务领域更加多元、也更为细分,在港中资金融机构既通过适度竞争提升专业能力和差异性;又通过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共同拓展业务。香港中资金融业还保有组织优势,能够借助企业联会、行业协会等各类组织,互通有无、相互取经,实现信息共享与协作共赢。
更重视青年发展。中资金融业把青年发展作为重要议题,既为缓解香港深层次的民生问题,也为年轻人点亮光明未来。例如,香港中国金融协会的金融青年职业发展专题组、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的青年与人才委员会等,通过搭建专业且广阔的交流平台,为本港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与资源,学习金融实践、了解中资文化、体会国家发展。浦发银行香港分行也将继续招聘培训生,吸纳年轻力量,并以“导师制”发挥资深专业人的阶梯作用,助力青年成长进步、成就梦想!
更合规规范。将合规文化内化到每一位员工,将合规底线思维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是香港中资金融业的基本要求。在港中资金融机构作为集团国际化的第一步,合规规范经营既关乎自身长远发展和业界尊严,也关乎集团国际化战略。通过合规经营,让监管机构放心并对中资金融机构增强信心,并将这份信心传达至海外监管机构,顺畅中资集团在海外布局。因此,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对于合规规范,不仅会追求制度上的合规,更是以在本质上符合全球金融管理的内涵和精髓为自我驱动器。
在港中资金融机构以自身行动彰显社会责任。图为2019年10月27日,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受邀参加香港乳癌基金会于港岛山顶举行的“乳健同行”2019公益慈善筹款活动
未来香港中资金融业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格局使然。放眼世界、背靠祖国、立足香港的三维背景,是所有香港中资金融企业的基本位势。祖国角度,更知道14亿国人全球化配置资产和中资机构国际化的渴望和信心;香港角度,更珍惜“一国两制”的“两制”内涵和维护香港繁荣的决心与使命;世界角度,更具有国际化视野,并运用国际化语言融入国际。在国家推进金融开放、金融跨境交流与互联互通的进程中,在香港紧抓“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机遇并发挥离岸人民币枢纽、绿色金融等优势的背景下,香港中资金融业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身发展阶段的必然。香港中资金融业从初来、成长,走到积累专业经验和人才的青壮年,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立稳脚跟,也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口碑与影响力。在服务客户方面,不仅有能力、有实力承接中资企业与内地居民的境外金融需求,也能够以国际语言、国际规则将境外机构与居民的金融投资需求引入境内。在服务集团国际化方面,国际业务、跨境金融、离岸人民币等都可以与境内集团和相关企业对接,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海外尽职调查与审批、金融形势与市场分析等方面都可以为集团提供国际化的资源与视角。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随著香港中资金融业对国际市场运行的日趋熟悉,宏观政策执行以及国家倡议推行等也将更具效率、更显效果。
真爱香港是一切的出发点。香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重要区域,中外贸易往来的第一重要枢纽,中外资本市场交流的第一过渡地带,中资企业国际化的第一重要平台。连接中外、中西合璧的特点让香港既具有国际大都市的包容性,也能在中外比较中汲取优势打造自身特色。中资公司,背景是中资,其实总部派遣人员很少,基本都依靠本地人才。作为香港中资金融业的高管,不仅是守土有责,也是守土有爱;既带来中资的“家国情怀”,也融入香港的“狮子山精神”,努力做优做强企业,在增强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同时,力争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改善香港社会民生的一支重要力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中资金融业需要同时考虑多维因素,注意多项新常态。艰险与机会并存!在我国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香港中资金融业要一边努力深耕本地,一边发挥内外联通之桥梁作用,融入我国更高水平、更广范围的金融开放中,接应、服务走向国际的客户,同时透过香港让境外客户有更多接触中国的机会!
中资金融机构在顽强发展同时,也要格外加强应对能力建设。
一是面对疫情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等,保障业务连续性成为常态,母集团支持是后盾,但无论在港是何机构状态(分/支/子公司等),都要尽自己所能有效应对极端情形。
二是要及时了解国际规范最新变化和日益增多的合规要求,在发展中适应更新更多的合规要求成为常态,需要保持敏锐性,前瞻判断合规方向,有序有效开展业务。
三是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中资公司需要较之以往更加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比如信贷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国别风险、策略风险、科技及网络风险等,尤其是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因为香港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和暴露的。
四是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也是常态,面对日益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心态等,在港公司既需要有胸怀视野,又要自我摸索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凝聚员工和客户,增强持份者对中资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五在企业管理上,将数量与质素、短期与长期有机结合;在追求专业长远、日益向优发展的过程中,香港中资金融业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20年9月号
紫荆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莫洁莹、李博扬
编辑:贺子琪、邸 倩
审核:连振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