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子伦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倒退,失业率高企,工作经验较少的青年出现了求职难的困境。早前,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在青年发展委员会网上会议表示青年人要对工作做好期望管理,呼吁年轻人不要「拣择」,洗碗也是工作经验。张司长的洗碗论引起了大众哗然,到底在疫情下青年应如何订立自己的就业路向呢?
每个家庭经济状况不同,使青年对工作有不同的考虑。在笔者眼中,短期收入并不是最重要,青年应该先了解自己的专长,定好职业发展路向。笔者接触过的青年为数不少,部分人缺乏人生规划,对市场的情况并不了解,当然更不清楚自己是否有足够能力满足市场需求。结果他们每次转工,工作内容上也是没有任何关联,纯粹为了提升少量工资,数年后依旧从事底层职位。随著年龄增长,他们要有一番作为只会越趋困难。
在这个经济低迷的时间,青年的确未必能轻易加入自己属意的行业。张司长所说的做好期望管理,适量调低薪酬待遇及职位要求是正确方向,可是亦不能选择过低的职位。职业无分贵贱,行行出状元从来只是一个理想。现实社会是残酷的,人们总会将不同工种标签,在同学聚会、家庭聚餐时互相比较。职场上一样会出现同样情况,要是青年应征文职工作,但上一份工作竟然是洗碗,相信大多数人力资源主管都不会给他面试机会。因此,计划好发展方向是必需的。
无论任何时间,雇主最重视的是员工能为公司带来的价值。青年在找寻工作的同时,可以考虑修读相关的培训课程加强专业能力,并考取各类专业资格,让自己较其他应届毕业生具竞争力,为经济复苏后入行而铺路。
除此之外,离开香港到内地发展也是一个选择。内地近年大力吸纳人才,各个城市都相继推出优惠政策,科研、专业服务等人才均能受惠。或许青年会认为内地工资较香港低,可是以当地物价水平来说,该工资是合理的,而且晋升机会比香港多,发展前景正面。八、九十年代,香港人愿意走出舒适圈,到内地寻找商机,现在的青年又可否为自己寻找机会呢?
无可否认,工作是为了生存,但它陪伴著每一个人四、五十年,不应不作思考而随意为之。张司长吁青年放下身段由低做起绝无不妥,可是不应从事职位过低并与日后职业路向无关的工作,否则在找寻下一份工作时难以「解话」,发展受阻。有目标地加强自己能力,让自己成为某个范畴的专才,这样方为上策。
作者为云浮市青联委员、中华文化传承交流联合会政策研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