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秉坚
新冠肺炎疫情上月出现第三波爆发,短短一个月的感染和死亡人数,已超过1月至6月的总和。鉴于疫情反复,不少企业都回应特区政府呼吁,安排雇员在家工作,而疫情对市民的起居饮食和工作,以至各行各业的经营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场冷酷无情的疫症,令香港的经济活动几近停摆,当企业未能渡过难关便只能结束营业,打工仔随即加入「失业大军」,尽管反对派提倡的「揽炒」不可能实现,但今后一段时间大部分香港市民的生活肯定是艰苦的。
施政为民是任何形式的管治者必须要有的心态与担当。笔者从事社会福利服务行业,在疫情中看尽人生百态。不少行业今天避不过疫情下的经营业务困难而结业,所连带影响的是与业务相关的生态链,这种骨牌效应恐怕会在疫情中持续下去,不少老板多年辛劳经营的成果「一铺清袋」。任职运输行业的司机们不少都手停口停,没有工作的「揾食车」泊在街头上,随时被「抄牌」,感觉是在司机的伤口上洒盐。法乎情,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环境下,施政者能否网开一面,是执法与民心之间的取舍。
公民权利和责任是建基于生命得到保障的前提。过去在金融风暴和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香港经济跌入谷底的时候,亦是民怨升温的时候,政府的责任必然是保民生以及保经济,让市民能够回复安居乐业的状态才是上上之策,今天面对的不单单是民生和经济,更是有血有肉的人命,基本的生存权利若未能得到保障的时候,市民还能有余裕去参与政治吗?再者,难道政治诉求是高于生命的吗?
从过往数个月的报导可见,社会上有不少意见认为疫情下,来届立法会选举程式不公,未能够让普罗大众获得公平的投票权利,亦不能够保障候选人在选举工程中有公平的机会接触选民。倘若政府不能解决林林总总的问题,令疫情影响到市民的生命安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就立法会延任问题上的决定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同时合乎香港市民最大的利益,以及保证香港社会能够正常运转。
作者为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香港五邑总会副理事长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