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问题从没像今年这么引人注目!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受其影响,不少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特别是哈萨克斯坦、越南等国开始宣布限制小麦、大米出口,从而一度造成了全球粮食安全恐慌,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文|北京 王广友

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近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让全球面临严重饥饿的人数将近翻一番。该机构负责人提醒说,一场“全球人道主义灾难”隐隐逼近。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戴维.比斯利也认为,“我们处在‘饥饿瘟疫’的边缘”。世界粮食计划署预测面临“粮食严重缺乏保障”的人数将急剧增长。受新冠疫情冲击,今年面临粮食紧缺的人数可能由去年的1.35亿人增加到2.65亿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究竟如何保障?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传递出中国粮安农稳的权威声音——“粮食连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掷地有声地回答:我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百分之百,库存超过一年产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多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今年自疫情爆发之后,中国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稳住粮食生产,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些年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2010年以来,我们国家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而且目前我们国家粮食库存是充足的,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不少城市成品粮,包括面粉、大米的市场供应能力都在30天以上。
与此同时,中国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国家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从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做到了“四个有”,即保障体系有支撑、市场波动有监测、应对变化有预案、保供稳市有责任。
中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包括了粮食库存的构成,具体情况主要分三大类:一是政府储备、二是政策性库存、三是企业商品库存。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这部分通常不统计在库存范围内。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这是我们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压舱石”。比如说,地方储备粮就是按照能够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平衡区4.5个月市场供应量建立的。政策性库存是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形成的库存,这部分库存数量相当可观,常年在市场公开拍卖。企业商品库存是指企业为了经营周转需要建立的自有库存。目前入统企业有4万多家,这部分库存规模数量也不小。
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市场粮源调度,有序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目前为止,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了个别市县,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
多项超常规措施大力稳粮食生产
多年来,中国粮食均产量丰、库存足,尽管前一阶段内地疫情严重,但市场上的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都是货足价稳,老百姓家里都是米面无忧。今年,国家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采取了超常规措施来稳住粮食生产,新出台的很多措施更加惠农。
在春耕生产的关键节点,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及时下发了《当前春耕生产工作指南》,指导各地分区分级恢复农业生产秩序,确保不误农时春耕备耕,稳住春播粮食面积。二是在春播大面积展开前,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及时将今年粮食生产目标下达各省人民政府,把稳定粮食面积作为约束性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今年全年粮食面积的稳定。三是在农民选种备肥的关键时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来释放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
东北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等,这些惠农补贴的资金规模总体是稳定的,而且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在当前国家财力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政策能够保持稳定,有的还能有所增加。
此外,粮食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近年来,立足于中国国情、民情和农情,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粮食结构,解决14亿人的吃饱饭和吃好饭的问题。
政策对头,效果立竿见影。今年粮食种植意向面积是稳中略增的,目前,夏粮长势较好,丰收有基础,春播进展总体顺利,粮食生产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局。只要责任压得实、措施落到位,上下共同努力,稳住今年粮食生产,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应该没有问题。
今年的粮食生产“稳”字当头,核心是稳定粮食面积,结构调整就是在粮食内部的品种结构进行优化,不减少粮食面积。稻谷、小麦仍是8亿亩,今年将继续保持稳定,而且扩大双季稻,稳定玉米。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调优品质结构,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质稻、高蛋白大豆,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在结构调整当中,还有一个有关土地的轮作休耕问题。今年要继续开展轮作休耕,但坚持轮作为主、休耕为辅,今年扩大轮作、减少休耕,轮作继续以种植粮食为主,休耕有一部分是减少了,有一部分还在休,主要在地下水超采区继续实施,华北地下水漏斗区还要继续休耕。
从粮食结构上看,重点是保口粮。目前,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的面积基本稳定在8亿亩。现在我国14亿人口,基本上是2个人有一亩以上的口粮田,一亩地平均产量800斤,现在人均口粮消费150公斤,口粮生产完全有保障。
从品种产需情况上看,小麦是产需平衡有余,稻谷是产大于需。玉米前几年库存比较高,经过连续几年的调整,目前面积稳定在6亿亩以上,产需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大豆产需缺口较大,近几年面积持续增加,去年恢复到历史上较高水平,恢复到1.4亿亩,这是2005年以后的较高水平,但是还需要进口来弥补国内的部分缺口。
有充分调控手段平抑外部对粮食影响
自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粮食产能建设,为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需要的时候就能产得出、供得上,围绕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技四个关键点。

一是良田。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建设好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快建设“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到今年将建到8亿亩。
二是良种。近些年持续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为满足人们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需要,现在正加快培育推广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应。
三是良机。目前小麦耕种收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和水稻机插环节还有一些薄弱点,正在加快科研攻关和试验示范。同时,针对我国地形地貌多样的特点,加快研发复合型农机装备、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具。
四是良技。这些年,国家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单产提高,科技发挥了关键作用。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今年国家将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的示范县、示范村镇,建设10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继续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给农业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和其他行业一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业生产尤其是春耕生产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调度情况看,目前的春耕生产秩序基本恢复了正常。
从春季田间管理看,夏粮主产区正有力有序推进“奋战一百天夺夏粮丰收行动”,加强分类管理,组织农民下田,浇水施肥、除草打药、防病治虫,这些田管措施落实得比较到位。加上土壤的墒情比较好,主产区夏粮的长势好于上年,也好于常年。专家分析,如果后期不出现极端天气,今年夏粮丰收有希望、有基础。
从农资供应情况看,目前农资企业的复工率98%、复产率90%,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基层门店,就是农资经营门店的开业率也达到96%,农资下摆入户的比例80%,做到了农资供应充足、运输基本畅通、价格总体稳定。
目前随著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受此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有所上涨,对此我们应该冷静理性看待。据了解,当前世界粮食供给是充足的,2019年至2020年度世界粮食(不包含大豆)供给量为34.7亿吨,总需求量为26.7亿吨,期末库存近8亿吨,库存消费比近30%。因此,从全球供应总量来看,不存在短缺问题。
近期国际粮价上涨更多是疫情造成恐慌性消费的影响,而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十分有限。3月份以来,中国大米零售价每公斤6.6元,面粉零售价每公斤3.95元,价格基本保持在稳定状态,市场供应平稳。最重要的是我国小麦、稻谷库存充足,一旦粮食市场出现波动,目前国家有充分的调控手段进行平抑,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影响。
(作者系国家部委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0年7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7/23/r3OTgqqV2ga6iENapJHKjGIbVxPIu8Td5Ck.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