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菁英会梁秉坚:汲取疫情教训 改变管治思维
文/ 梁秉坚
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扩散让超过3000人死亡,各国加紧防备和为储备防疫物资,甚至暂停防疫物资出口。世卫组织已在前日宣布,将此病毒疫情定性为全球大流行,欧美股市随即大跌,美国道钟斯指数跌5.8%,标普跌4.9%,纳斯达克跌4.7%。全球有很大机会在疫情变化多端的情况下,经济和人文交流陷入停顿,这冲击足以影响到全球政治和各国管治,但也同样影响著全球人民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增加对环境卫生的重视。
回想2003年香港爆发沙士疫情,在本港造成1755人感染和299名病人死亡,当中包括前线的医护人员。疫情当年在3月份出现社区爆发,其后经游客散播至世界各地,蔓延至全球与香港人流相关的地方。由于疫情的变化和“人传人”的感染方式,故当时特区政府的防疫措施同样是史无前例的,停课、向社区爆发的淘大花园E座居民颁令隔离、威尔斯亲王医院停止接收病人等。疫情爆发引致经济萧条,各行各业受到极大打击,直至该年6月香港未有新增个案后,世卫解除对香港的旅游警告。香港的经济受惠于内地“自由行”政策带动开始复苏。香港抗疫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笔者认为香港在沙士后有著另一个层面的提升,就是对个人及环境卫生防护的意识增加,大大减低了传染病对个人健康的影响。
而最能让一般人感觉到环境卫生的改变就是厕所的卫生,所以自沙士后针对厕所卫生的清洁公司发展迅速,在不少食肆中可以发现有专业的厕所清洁公司进行清洁保养。内地同样藉“厕所革命”作为环境卫生改善的项目,并认为厕所这件“小”事,实是对公众健康至关重要,也反映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包括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文明习惯,带动农村污水和垃圾的治理,改变村容村貌,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控制疾病的传播流行。
随著内地采取各项措施防止病毒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现正逐步受控,有不少国家认为内地的病情控制方法有效,香港和澳门的处理手法同样具参考价值。然而,在香港并没有因内地的病情受到控制而得到媒体的专题报导,反而强调香港特区政府在疫情监控的做法和取态不一致,即是不及早封关的决定,仍然是香港市民评价特区政府管治的重要事件。莫论政府过往管治香港的手法和评价是怎么样,笔者认为社会还是需要向前走,在下一次选举来临之前,还是要思考一下如何让香港的民生事务能更加贴合香港人的需求。自疫情开始后,有不少讨论关于香港的“大市场,小政府”模式是否在这个年代仍能发挥效益,会否过分民粹主义,以及对市场的监管过分宽松等等。大部分讨论的结果都谈到特区政府的管治手法和能力,结果往往是好坏参半,难以统合绝大多数的意见,譬如控制病情的手法上,内地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在决策能力和执行力上,基于体制的不同形成很大差异。
无论如何,笔者仍然相信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期望在疫症过后,能够把握好机遇推出更多急市民所急,以及让香港的经济能够尽快复苏的政策,使香港能够保存区域性的竞争力。
作者为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香港五邑总会副理事长
来源:大公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