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菁英会卢麟智:认清当前暴乱的成因和问题
文/卢麟智
过去几个月,建制派各界一直都有对政治风波演变为暴乱进行不同层面的检讨与反思。虽然事件未完结,本人希望能以一位香港青年的身份,略作总结,为将来的改良提供一些建议。
今次暴乱其实是4个层面问题同时爆发的总汇,我就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及根本等4个层面来探讨。先说最直接的短期问题,本次事件是直接输在舆论战上的。舆论战作为现代非常规战争中的最关键、最有效的战术,过去在冷战开始已经被广泛利用,西方近十年运用得炉火纯青,形成“颜色革命”的套路,甚至纯熟到能在英国脱欧上用于自身。
急需构建青年战略
关于香港暴乱,对方能于行业中抽取600多位传媒人来打舆论战,反观我方连100人都没有,文宣比例是6:1,再加上敌攻我守,攻守比例更少于6比1,这个短期问题从我方长期忽略整个传媒生态、产业、人才以至作品水准上,结果一出现黑白颠倒的宣传,我方毫无还手之力,更不用说战略的布局,节奏的控制,和国家、政府和政策在道德高地形象上细致的塑造,简直完全失去主动权。我国在各省市都有宣传办,负责政策解释、形象包装、舆论引导和舆情危机处理等,但香港在这个板块是完全是0,没有机制、没有单位、没有人来负责这件事。
至于中期层面,从青年人所接触到的相关行业,包括:教育、传媒、社工、娱乐等,我方几乎完全缺失,比例超过7:3,若果说传媒战输在对手是特种部队,那青年行业则输在正规军手上。我方要用像兴趣班一般的青年工作,来应付对方正规军每年倒模几百个黄师,一年几百天的日日洗脑。而到我方除了交流团看不到有明确的青年战略,我方的焦点全在选战,但每次一到选战,所有我方候选人都会放弃青年战略的,因为时间资源有限,每个候选人只想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若果投资到青年选民,投入与产出会不成正比。我方焦点全在选战的结果:就是完全放弃青年战略。
社会问题久拖不决
就长期层面,这也是众所周知,一直强调的产业和住屋问题。若果说反修例事件是火,舆论战是药引,青年问题是炸药,那长期问题就是不断施加的压力,令到短中期问题持续恶化的根基。扭曲的产业结构令到其他产业不能生存,只剩下以靠炒卖运作的住屋和金融产业。这个问题于6年多前已经被勾出来,很早已经形成共识,但却放下不管。当一个已经形成合力的集体共识,却拖拖拉拉不解决问题,就像把地底的沼气刨了出来,不拿来当燃料烧,却放在身边不断施压一样:等炸死。
最后就是根本层面问题,以上的问题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建制派没有一个具体的领导,具体的单位,具体的机制,和相应的战略来处理这些短中长期问题。建制派觉得这是中央的事;可能中央觉得要政府和建制派自己做好“港人治港”;政府觉得应该是“小政府大社会”,管得越少越好。结果就是全部都无人管。而有没有人负责其实只是最基本层面的问题,还未计如何监察现有问题,如何制定战略、重塑形象、抢占道德高地,如何以对方或外国人听得懂的价值观制订战术,合纵连横,争取支持。这些也就涉及到与外交有关的问题了。
以外国人玩弄舆论战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一早掌握的要害,经过数个月的观察,若不点明,很可能被众说纷纭的真假理由淹没。因此,权衡利弊的情况下,还是写下这篇文章,以激浊扬清。让中外棋手能在同一个棋盘上博弈,总比输得糊里糊涂的好。
这亦是为何这一两年本人由强调关注极右势力在全球散布,到上一篇文章指出特朗普在指挥全球右翼以国家之名向左翼金主隐蔽地发动攻击,到这次以短中长和基本面的角度,探讨我方在意识形态上的缺失。见微知著,如果我国不能早点应对这场左右翼之争的话,就要被迫一个打十个,这是事关我国日后外事系统的成败,不可不察啊!
作者为香港菁英会政治研究会副主任
来源:大公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