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曼琪律师,MH,JP
最近,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发表咨询文件,建议维持通识科必修必考的地位,只是将“独立专题研究”改为选修。然而,社会一直有声音指,希望通识科能够取消原有必考的模式,一来可以降低学生及教师的课程压力,二来亦能令社会减少对该学科的争议。
今次发表的咨询文件,其中一个重点即为改革现行的文凭试通识科。小组建议,通识科要维持必修必考的地位,而“独立专题研究”则可改为选修,但不选修的考生最高只能获得第四级成绩。事实上,此乃让人相当失望的建议,亦相信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不会采用的方案。试想想,如果选择不做“独立专题研究”,而只参加最终的笔试,最高的分数就只能是第四级。此种“未打先输”的形式,问谁会轻易接受?况且,此举更会令部分考生,不能平等地考取好的成绩。
我们明白,“独立专题研究”过往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同时亦需要教师持续地进行监督,对学生和教师都构成不少的压力。与此同时,学生可能由于通识科的专题研究繁重,导致其牺牲原有用于其他科目的时间。事实上,“独立专题研究”的设计犹如大学课程中的毕业论文,对于大学生来说尚且相当吃力,故中学生能否驾驭亦是多年来关注的焦点之一。
有见及此,部分人士早前建议进行课程改革,将通识科的评分标准限于“合格”及“不合格”,只要学生达到一定水平,即予以“合格”的成绩。此举将有助减少学生在通识科中的学习压力,并能释放更多时间用于其他科目上,为升读大学后适应本科内容有更好的准备。
早年,当局曾大量培训通识科老师,以应付推行文凭试后的需要。故此,通识科老师会担心科目被边缘化,而使大量通识科的教席面临裁撤危机。就此,考虑到业界的关注,当局从来没有方案将通识科予以取缔。至于坊间针对改革评分准则的建议,相信是真心希望减轻学习负担,而其亦不会对教席带来影响。要知道,更改评分准则不代表不重视相关科目,学校同样需要有足够教师对学生授课及指导。
另外,有人指出通识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仔细的课程范围,教师及学生都需要因时制宜,从时事内容中抽取学习题目。由于许多事情在社会上未有共识,即是俗语所说未有历史定案,变相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为许多时事资讯作出评价,感觉上有点强人所难。我们希望,学生能学习客观的批判思维,但现时的通识科硬将时事套入学习范围内,只会将教师和学生拖入不必要的争论,亦无助于学习的成效。试想想,对于成年人来说,评价时事分清是非和对与错,也是一件相当吃力和困难的事,我们又何苦要求每一位中学生,都要成为独当一面的“时事评论员”呢?
故此,我们希望专责小组能够关注社会对通识科的忧虑,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避免增加教师和学生压力之余,也使学生能够获得正面和客观的学习内容。
(本文作者系港区人大代表、中律协创会会长、陈曼琪律师行首席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