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海晏河清。三月的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港区36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与全国的两会代表委员一道,共同讨论国家重大决策,共同参与新时代的国家治理。
文|本刊评论员

香港同胞心系祖国,长期以来通过两会平台为国家建设、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国家治理。图为去年两会时,部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图:中新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治协商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肩负著各党派、团体、界别在国家层面政治协商的重要职能。全国两会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在国家治理中发挥著重大作用。
香港同胞心系祖国,长期以来通过两会平台为国家建设、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参与国家治理。如1954年,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时来自香港的侨界代表徐四民和工联会理事长张振南被邀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与会。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4名港区代表以广东省代表的身份参与全国人大。回归后的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港区代表开始正式以香港特区代表团身份参与全国人大。而香港人士参加全国政协,也是从个人身份获邀,过渡到循“香港同胞”界别参加,再接著以“特邀香港人士”界别和其他相关界别身份参加。港区两会代表委员,秉持爱国爱港的光荣传统,既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又参与香港社会事务,发挥著双重积极作用,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回归后,已经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香港参与国家治理实践更加全面深入,而中央也更重视香港的参与,分配予香港更多的两会代表委员名额。从本次全国两会看,港区人大代表有36名,在全国代表中占1.2%;港区政协委员更多达200余人,在全国委员中占比高达10%,显著超过香港在全国占0.5%左右的人口比重,体现了中央对港人的充分信任。
去年年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见港澳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对香港同胞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为香港同胞参与国家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为香港同胞进一步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巨大动力。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要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原则,严格按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提高管治能力和水平。“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一国”是前提,是根本,要把坚守“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结合起来。同时,必须坚定捍卫宪法和基本法的权威,尊重和维护宪法和基本法共同构筑的宪制秩序,加强开展国民教育和宪法学习,增强国家意识,完善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和机制,切实提高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香港社会事务管理的管治能力和水平。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要关心国家发展全局,维护国家政治体制,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自觉维护国家安全。香港自回归之日起,就已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作为国家的一部分,香港要心怀祖国,关心全局,自觉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好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实行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这一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平台,共同推进实现“两个建设好”的目标。在参与国家建设发展和贡献“香港所长,国家所需”方面要更加积极主动。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标志著大湾区建设已正式启动。大湾区建设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最新实践,为香港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参与国家治理实践、实现自身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动力,为港人开辟了追梦圆梦的广阔平台。建设大湾区,必须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在借鉴世界上其他湾区成功经验的同时,开动脑筋、敢打敢拼,大胆闯出一条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新路。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要积极支持国家参与全球治理。近年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方案”持续为全球治理注入新动能,获得广泛国际赞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港澳人士还有许多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的优势,可以用多种方式支持国家参与全球治理。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其法律、制度与国际社会高度接轨,拥有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在支持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通过助力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维持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定能为香港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随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正式开局,香港参与国家治理实践已然站到了一个历史新高点,广大港人正与祖国同胞一道,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拼搏,再创辉煌。
本文发表于《紫荆》杂志2019年3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