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建筑师学会前任会长 何承天
编者按:1989年10月香港政府提出了包括新建机场和港口在内的大规模基础建设计划,据说要投资1,270亿港元。这是一件同全港近六百万居民生活和前途密切相关的大事,也是对香港的繁荣稳定有重大影响的步骤。
据了解,港府在作出这个重大决策前,没有同中国方面磋商。中方在今年较晚时候,才开始收到港府提供的少量资料。香港居民包括许多经济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也很不了解这个庞大计划的详情,不少人有许多异议和疑问。
现在,港府高官说,实施这个计划已不能再等,想改变有关决定也已太迟。但是,从发扬民主精神上看,这样的决策应否广泛征求民意?应否虚怀若谷,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然后慎重地作出决定?恐怕答案是肯定的。
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对这个问题有研究的一些专家、学者,或请他们写文章,对这个重大问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希望类似的讨论能有助于使这个庞大计划趋于更加合理和完善。

去年10月,香港政府公布了在港岛西部赤𫚭角兴建新机场的计划。初步匡算,兴建机场的预算费用是350亿港元,连同与此相关连的道路网、东涌新市镇发展和新货柜码头等建设项目,总体规划预算是1,270亿港元。无疑,这是个庞大的工程发展计划。它的出台,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各方人士的关注。

机场建设不能再拖
我个人以为,香港以往的城市建设,有不少成功的事例,有值得骄傲的成就。但也有弱点,较为明显的就是缺乏战略性的长远眼光。很多大型工程,往往都是拖到不能再拖,等到不能再等,才开始进行。过海隧道工程,是这样;地铁工程,也是这样。
我是赞成积极兴建新机场的。而且觉得,这项重要的设施拖到今天才著手建设,已经是太迟了。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先看看我们邻近地区的情况。目前,亚洲各大城市中,最繁忙的国际机场在哪里?专家调查的结论是:第一是日本东京成田机场;第二就是香港启德机场。而我们已经得知虽然成田机场已经是东京第二个国际机场,容量较启德大,但已有了扩建的方案。就是那些在我们附近的繁忙程度尚不及启德的台湾桃园机场、新加坡樟宜机场、泰国曼谷机场,虽然是近年新建设,容量较启德大,但也都在考虑扩建或改善设施。客观地说,无论台湾、新加坡,还是泰国,他们机场的客、货运量,都不及我们的启德。他们要赶上启德,也不是三几年的事。但他们没有一个是坐著静等的,早早就作筹谋了。例如新加坡的樟宜机场,被行家们认为是世界最好的国际机场之一,根据1988年的统计,它的旅客吞吐量只有1,257万人次,是香港该年的82%,但它也在计划扩建。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国际经济活动中,空运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竞争自不可免。
那么,我们启德机场的情况又怎样呢?很多人都到那里接过机、送过机,只要看看那里从早到晚川流不息的车流人龙,听听那每隔几分钟就来一次的飞机升降轰鸣,也就不难想像什么是繁忙、拥挤了。在1989年,这里接待的空中旅客是1,600万人次,平均每天超过4万,而货运吞吐为73万公吨。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长的要求,在未来几年间,启德还有扩建改善的工程要进行,如扩建停机坪,增加飞机泊位,安装新型雷达导航设备,提高飞机升降架次数量等等。然而旅游业、工商界的朋友从不同角度进行的预测中多认为,启德机场即使再扩建,也难有大的发展余地;在九十年代中,这里会出现饱和。
因此新机场已不是面对可建或不建的选择,而是必须建,早建对香港早有利。
新机场应有自己的地位和特点
现在的启德机场,有很多不足之处。它位于人口稠密的市区,飞机起降的声浪对市民的滋扰很大。由于它距闹市中心过近(机场到尖沙咀的直线距离才五公里),长期以来令九龙大片地区极有商业价值的楼宇不能向高处发展。
自70年代以来,政府和私人财团分别都提出过建新机场的研究、建议,但或搁浅,或未被采纳。现在公布的赤𫚭角规划,是在对好几十个选址方案进行比较筛选后确定下来的,有不少优点。
从一般机场建设要求看香港未来新机场的规划,可以发现它自有香港特点。
香港地方小,很难有现成可供大型建设使用的平地。这里的许多用地,都是靠填海填出来的。每填一地,不是盖楼,就是卖给发展商,在经济效益上不可能有大量储存。香港又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大型机场不可能建在市区附近。因此,继续通过填海获得机场用地(过去启德已是这样),并且使它远离市区,是香港未来新机场的必然选择。
赤𫚭角的选址,符合了这些要求。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飞机对市区不会造成噪音干扰,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也小。陆上交通网络的衔接在今天的科技条件下,是可以做好的。当然,为连接这个机场而建设的配套运输网络需要支付较多的费用,但这代价不是白支付。道路网的建设对沿线地区未来经济的发展,会有长远的经济价值。
现在,在深圳、澳门已有两个大型机场的建设在进行。广州的白云机场听说也有计划扩建。我以为,这对地域性的航空网络而言未必不是好事。客观地看,世界各大城市如东京、伦敦、纽约等,都有多过一个、甚至两个以上机场的,比比皆是。香港在这片地域性航空网络中,应该有它自己的地位,也就是成为一个航空中心枢纽。这是因为香港拥有担当这个角色的许多便利条件,在对外联络的便捷、服务的周到乃至已有的经济活动配合上,它都有不少别人难以取代的优势。新机场的建设,也是为了使香港能继续保持固有优势的一种努力。
建新机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赤𫚭角新机场发展策略公布后,财政方面的承受能力如何,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有人觉得,花1,270亿港元去建机场、港口,造价太昂贵;也有人怀疑,这1,270亿港元的预算,实施起来,未必够用,也许会突破。
事实上,兴建新机场对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确有值得重视的影响。300多亿港元数字当然不少,但是否太昂贵,那要看从什么角度衡量。顾问公司的报告显示:香港如果没有足够的航空设施,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在1996-2010年的十五年中,会是1,000亿港元。这些损失不仅表现在客货运数量得不到增长,更重要的是商业活动会因航空服务未能满足而转移。
至于预算可能会突破的问题,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本人在房屋委员会工作,就碰到过不少这类事。某房屋的造价,在完工时的实际数值比规划和投标时增大了不少。房委会一般认为,如果这个增幅,是在通货膨胀系数以内,那还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因为投标时的物价指数与完工时的情况已经不同了,楼价也升了。实际造价跟随通胀率上升,说得过去。但如果实际造价的增幅,超过了通胀率,那就不一定合理,房委会也就要求承建方作出解释。
应该看到,赤𫚭角的选址,与香港未来发展的总体策略是吻合的。如果我们考虑到香港未来的都市发展路向是逐渐西移,新兴的工业区将会相对集中于西部发展,新的海港也在西部,那么,新机场选定在赤𫚭角,自然有配合整体发展的意义。
新机场建设不但工程庞大,而且使用期跨越1997年,因此,中国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成功因素。我们期望著这项对香港未来发展深具影响的事业能进展顺利。
【延伸阅读】关于大型基础建设计划的讨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17/uCbwTwT2hzeBi3UuGgkjLJ7TM3FQIsCOIZQ.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