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越
近来,香港报刊对中国在海湾危机问题上采取的外交政策议论颇多,有赞有弹,集中在一点:中国采取的政策是不是一个成功的政策?
中国对海湾危机的政策,见诸于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讲话及中国联合国会议上反复申明的主张。在笔者看来,可归纳为三句话:反对伊拉克入侵和吞并科威特;反对大国军事卷入海湾危机;在阿拉伯范围内用和平方式政治解决伊科争端,同时发挥联合国的调解斡旋作用。这三句话,实际上一是反对侵略;二是不赞成大国武力干预。
对于前一点,中国的立场绝无丝毫含糊。中国代表在安理会表决对伊拉克实行制裁的五次有关决议时都投了赞成票;在伊拉克第一副总理拉马丹到北京时,中国政府也明确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这些足以证明中国反侵略的立场是一贯的、坚决的。
那么,中国不赞成大国军事卷入海湾危机的主张是否同反侵略的立场矛盾?是否“和稀泥”呢?古人曰:“事莫然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我们也不妨从一基本的事实来考其证而观其效。
第一,现今没有单靠外部武力干预可以解决的国际冲突。
据一些西方国际问题学者统计,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二十年里,一国或几国对其他国家行使威胁、军队动员以至使用武力这几种性质的国际冲突有三十八起,其中三分之二是通过武力征服、威胁或者强迫屈服的方式最后解决的;而二次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年,三十九起类似冲突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政治解决的。进入七十年代以来,虽然局部战争与冲突连绵不断,但靠外部武力最终解决的就一个也没有。相反地,透过谈判,国际组织调解等政治解决方式,却使一些地区化干戈为玉帛。
为什么现今局部战争与冲突难以靠武力征服解决呢?因为随着世界经济政治联系日趋紧密,这类战争与冲突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的行为交织在一起,不是也不能单靠武力干预来解决。尤其海湾地区,控制着世界能源和交通命脉,更为敏感。若以武力干预,势将战火蔓延,使世界原油的主要供应地变为满目疮痍。约旦的一位将军预言:伊拉克决不会在它的武装部队把海湾国家绝大多数生产石油的设施摧毁之前被击败。这种说法,不宜视作危言耸听。
中国从事件一开始便反对武力干预,正是顺应世界和平因素增长的潮流,避免海湾战火形成燎原之势。这个政策,与有些政府和人士必欲一战而后快的态度相比,谁真正对国际社会负责,谁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是不难作出判断的。
第二,超级大国的军事卷入解决不了第三世界内部矛盾。
从过往的事实可以看出,超级大国介入地区纷争的动机绝不像它自己标榜的那样圣洁。对此次美国出兵海湾的动机,美国国会欧洲和近东小组委员会主席李·哈密尔顿讲了一句老实话,那就是:钱和石油——以及由谁来控制这些东西。或者说,美国利用军事干涉来维护和扩大它在中东的经济利益。这句话,比“除暴安良”之类堂而皇之的借口更接近事实。
因此,美国的军事卷入不但难以解决本来就已错综复杂的中东地区问题,而且有可能导致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对抗,令这一地区更加动荡不安。因此,中国主张在阿拉伯世界范围内,寻求政治解决,确实是防止冲突扩大化,维护世界和平的稳妥办法。
第三,现各大国中,惟独中国能够充当“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鲁仲连。
自从海湾危机一出现,不但美国等西方国家要争取中国对制裁行动给予支持,而且苏联也在寻求与中国在立场上的一致性;不但约旦与流亡在外的科威特领导人先后访问了北京,而且伊拉克也主动派出高官去中国。海湾危机中的各方都寄希望于北京,这种外交地位是其他任何大国所没有的。
中国之所以能实行全方位接触,与冲突各方都说得上话,不仅是由于中国与阿拉伯各国有长期的友好关系,也不仅是由于中国在反对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问题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立场相一致,更重要的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依附于某一个大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并且毫无觊觎中东资源控制权之动机。诚如古代战国策士鲁仲连所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中国充当这个角色,首先在撤侨问题上取得功效,一声“我是中国人”,几千名包括香港、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便能在中国大使馆的安排下脱离险境。香港有的报刊评论说,不能不归功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第三世界中的作用以及手法的灵活。
当然,中国及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能否最终奏效,中东能否免于一战,还要看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但从愈来愈多国家理解中国的政策主张,美苏无法漠视中国的立场,中国因撤侨顺利而赢得声誉,以及西方对中国的孤立和制裁政策宣告无效等事实来看,中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海湾危机使人们再一次看到中国这个巨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谁能轻视这个巨人呢?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17/a52A48fJFC1QKRaBg9sWqvURObYnayEfs0b.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方越
近来,香港报刊对中国在海湾危机问题上采取的外交政策议论颇多,有赞有弹,集中在一点:中国采取的政策是不是一个成功的政策?
中国对海湾危机的政策,见诸于国家领导人的多次讲话及中国联合国会议上反复申明的主张。在笔者看来,可归纳为三句话:反对伊拉克入侵和吞并科威特;反对大国军事卷入海湾危机;在阿拉伯范围内用和平方式政治解决伊科争端,同时发挥联合国的调解斡旋作用。这三句话,实际上一是反对侵略;二是不赞成大国武力干预。
对于前一点,中国的立场绝无丝毫含糊。中国代表在安理会表决对伊拉克实行制裁的五次有关决议时都投了赞成票;在伊拉克第一副总理拉马丹到北京时,中国政府也明确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这些足以证明中国反侵略的立场是一贯的、坚决的。
那么,中国不赞成大国军事卷入海湾危机的主张是否同反侵略的立场矛盾?是否“和稀泥”呢?古人曰:“事莫然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我们也不妨从一基本的事实来考其证而观其效。
第一,现今没有单靠外部武力干预可以解决的国际冲突。
据一些西方国际问题学者统计,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二十年里,一国或几国对其他国家行使威胁、军队动员以至使用武力这几种性质的国际冲突有三十八起,其中三分之二是通过武力征服、威胁或者强迫屈服的方式最后解决的;而二次大战结束后的二十年,三十九起类似冲突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政治解决的。进入七十年代以来,虽然局部战争与冲突连绵不断,但靠外部武力最终解决的就一个也没有。相反地,透过谈判,国际组织调解等政治解决方式,却使一些地区化干戈为玉帛。
为什么现今局部战争与冲突难以靠武力征服解决呢?因为随着世界经济政治联系日趋紧密,这类战争与冲突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的行为交织在一起,不是也不能单靠武力干预来解决。尤其海湾地区,控制着世界能源和交通命脉,更为敏感。若以武力干预,势将战火蔓延,使世界原油的主要供应地变为满目疮痍。约旦的一位将军预言:伊拉克决不会在它的武装部队把海湾国家绝大多数生产石油的设施摧毁之前被击败。这种说法,不宜视作危言耸听。
中国从事件一开始便反对武力干预,正是顺应世界和平因素增长的潮流,避免海湾战火形成燎原之势。这个政策,与有些政府和人士必欲一战而后快的态度相比,谁真正对国际社会负责,谁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是不难作出判断的。
第二,超级大国的军事卷入解决不了第三世界内部矛盾。
从过往的事实可以看出,超级大国介入地区纷争的动机绝不像它自己标榜的那样圣洁。对此次美国出兵海湾的动机,美国国会欧洲和近东小组委员会主席李·哈密尔顿讲了一句老实话,那就是:钱和石油——以及由谁来控制这些东西。或者说,美国利用军事干涉来维护和扩大它在中东的经济利益。这句话,比“除暴安良”之类堂而皇之的借口更接近事实。
因此,美国的军事卷入不但难以解决本来就已错综复杂的中东地区问题,而且有可能导致西方世界与阿拉伯世界的对抗,令这一地区更加动荡不安。因此,中国主张在阿拉伯世界范围内,寻求政治解决,确实是防止冲突扩大化,维护世界和平的稳妥办法。
第三,现各大国中,惟独中国能够充当“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鲁仲连。
自从海湾危机一出现,不但美国等西方国家要争取中国对制裁行动给予支持,而且苏联也在寻求与中国在立场上的一致性;不但约旦与流亡在外的科威特领导人先后访问了北京,而且伊拉克也主动派出高官去中国。海湾危机中的各方都寄希望于北京,这种外交地位是其他任何大国所没有的。
中国之所以能实行全方位接触,与冲突各方都说得上话,不仅是由于中国与阿拉伯各国有长期的友好关系,也不仅是由于中国在反对伊拉克侵占科威特问题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立场相一致,更重要的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依附于某一个大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并且毫无觊觎中东资源控制权之动机。诚如古代战国策士鲁仲连所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中国充当这个角色,首先在撤侨问题上取得功效,一声“我是中国人”,几千名包括香港、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便能在中国大使馆的安排下脱离险境。香港有的报刊评论说,不能不归功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第三世界中的作用以及手法的灵活。
当然,中国及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能否最终奏效,中东能否免于一战,还要看各方面因素的变化。但从愈来愈多国家理解中国的政策主张,美苏无法漠视中国的立场,中国因撤侨顺利而赢得声誉,以及西方对中国的孤立和制裁政策宣告无效等事实来看,中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海湾危机使人们再一次看到中国这个巨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谁能轻视这个巨人呢?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6/17/a52A48fJFC1QKRaBg9sWqvURObYnayEfs0b.png